“壶以陶器为上,又以小为贵,每一客,壶一把,任其自斟自饮,方为得趣。壶小则香不涣散,味不耽搁。”
梅尧臣、蔡襄、苏东坡这些大文豪都留下了一些咏名篇、名句。其中梅尧臣的“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堪称千古绝唱,讲的就是用紫砂陶壶烹。当然最讲究、最有创造精神的要数苏东坡了。他总结出“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情。”用活水、江流深水煎,紫砂壶味道会不同凡响,更加清醇清远。 到了明代饮的方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595年张源撰写的《录》对沏的程序,做了详尽的介绍: “探汤纯熟便取起,先注少许壶中,祛汤冷气,倾出,然后投,多寡宜酌,不可过中失正……两壶后又用冷水汤涤,使壶凉洁,不则减香矣。” 这与今天的沏方法没有什么不同。 烹演变为沏,对壶的质地要求就相对高了,通过千百年来的实践,人们发现,用紫砂壶,味隽永醇厚,由于紫砂壶能吸收叶汁,用的时间愈长,泡出的水味道就愈好。 于是,紫砂壶也就应运而生,制作紫砂壶的高手、、大师也就一个个走到历史的前台,他们的名字和业绩与紫砂壶的兴衰交织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