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紫砂壶泡茶也是讲究方法的,要泡出一款好喝的茶,要掌握茶叶用量,用水,冲泡水温等,只有采取正确的方法冲泡出来的茶汤滋味才会更佳。那么,紫砂壶泡茶放多少茶叶呢?下面一起来了解看看。
紫砂壶泡茶放多少茶叶
茶叶的冲泡有个常用茶水比例是1:50,也就是1克的茶叶,加50毫升的水(乌龙茶、紧压茶除外,会用到大概1:30的茶水比例)。
这样就可以估算出你大概要加多少干茶——比方说,你手上的壶能装400毫升的水,那么差不多放8克的茶叶是比较合适的。
但一般是很难估算容器毫升和茶叶克数的,在没有硬指数的情况下,不如试试用体积投茶的方法来计算投茶量吧。
下面,我们将紫砂壶这个常见的泡茶工具作为例子来说。
按体积投茶
1、绿茶
普遍来说,绿茶是公认为所有茶类中最为鲜嫩的茶类,且经过揉捻,浸出物出来得块,紫砂壶冲泡的时候,放差不多刚好覆盖满壶底部的量就可以了。
不过要记住两点,一是不要盖上盖子,会把茶汤闷坏。
二是上面说到的,不能用太烫的水,让茶汤变苦变涩,但又不能太低,使茶叶的香气激发不出来,一般常用的是85℃的水,可能会根据实际的情况作出微调。
2、红茶
红茶的投茶量与绿茶相似,差不多也是覆盖满壶底部的量,不过可以比绿茶稍稍多一些。
红茶分为大叶种茶和小叶种,像祁门红茶是小叶种红茶,而云南红茶则是大叶种,大叶种的叶片较大,占的体积大,所以泡茶时的投茶量要比小叶种红茶更多。
常喝国外红茶的朋友,很多时候喝到的是红碎茶,由于红碎茶的浸出速度很快且并不太在意它的耐泡度,所以投茶量要减近一半。
3、乌龙茶
乌龙茶的种类、类别非常多,但还是可以按照外形大致分为条形和球形,条形的投茶量差不多占紫砂壶容量的1/6到1/5,球形则盖过紫砂壶底部大半就可以了。
球形乌龙由于形状特殊,茶叶展开比较慢,所以通常有一泡温润泡把茶叶舒展开来。
这种半发酵的茶,用热水冲泡会强烈激发它的香气和滋味,特别是高山乌龙,一定要用沸水冲泡,用温吞的热水冲泡简直可以称作“浪费”,可一定要记得哦。
4、紧压茶
紧压茶的投茶量,差不多占紫砂壶容量的1/6。有些紧压茶比较紧,“密度较大”,所以可以适当减少投茶量进行微调。
为了舒张茶叶,紧压茶的冲泡过程中也常常会有温润泡。这里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紧压茶有“三年以下开盖泡,三年以上扣盖泡”的说法,原因是“年纪较轻”的紧压茶发酵度不高。
盖上盖子会像绿茶一样把茶汤闷坏,而三年以上的紧压茶因为后期自我发酵则不存在这个问题。
5、白茶
由于白茶没有经过揉捻,仅仅是鲜叶采摘后经过萎凋、干燥制作而成的茶类,所以干茶普遍较轻且蓬松,投茶量会比较大,散茶约占紫砂壶容量的1/5或1/4;白茶饼的话,差不多占紫砂壶容量的1/6就可以了。
白茶应该是最好“控制”的茶叶,不会轻易把它泡坏,实在没有信心且需要露一手的场合,果断泡白茶吧!
紫砂壶泡茶步骤
第一步:温壶温杯
泡茶讲究的是茶壶内外和茶杯都得用热水烧烫,这样既可以净壶,也可以去霉,又可以暖壶醒味。把里里外外都浸透了可以防止经常泡茶留下的污垢,对身体不好的杂质祛除掉。
第二步:投茶
首先是选定茶叶,用茶稍稍起茶壶量的五分之一左右的茶叶,投入茶壶中。茶叶的量要把握好,多了味重,少了没味道。
第三步:洗茶
接着是将开水注入茶壶中,马上把茶壶中的水倒掉,如果出现泡沫,可以用壶盖轻轻刮掉,这也叫做洗茶。作用是把茶叶外面一层不干净物质过滤掉。
第四步:泡茶品茶
然后使用适宜的开水再次冲泡,绿茶80℃为宜,红茶、普洱茶、乌龙茶、沱茶90~100℃为宜,浸泡时间由茶叶、投茶量、水温、壶身容量很多因素共同影响,大家经过多次练习后不难掌握,反复进行这一步就可以细细品茶了。
第五步:归位
使用完之后,取出壶盖,壶底朝天,壶口朝地自然风干。
这样简简单单五个步骤就可以享受到紫砂壶冲泡出来的好茶啦。
紫砂壶泡茶功效
1、茶香浓郁持久。
紫砂壶嘴小、盖严,壶的内壁较粗糙,能有效地防止香气过早散失。长久使用的紫砂茶壶,内壁挂上一层棕红色茶锈,使用时间越长,茶锈积在内壁上越多,故冲泡茶叶后茶汤越加醇郁芳馨。长期使用的紫砂茶壶,即使不放茶,只倒入开水,仍茶香诱人,这是一般茶具所做不到的;
2、紫砂壶泡茶,保温时间长。
由于壶壁内部存在着许多小气泡,气泡里又充满着不流动的空气,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故紫砂壶有较好的保温性能;
3、用紫砂壶泡茶,提携抚握不易炙手。
紫砂壶线膨胀系数比瓷壶略高,而且没有釉,就不存在坯釉应力的问题;烧成以后的紫砂壶,玻璃极少,有足以克服冷热温度差所产生的急变能力,故具有缓慢的传热性。紫砂茶壶适应冷热急变的能力极佳,即使在上百度的高温中蒸煮后,迅速投到零下的冰雪中,也不会爆裂;
4、紫砂壶里外都不施釉,保持微小的气孔,透气性能好,但又不透水,并具有较强的吸附力,这是一般茶壶所不能比拟的。
它能保持茶叶中芳香油遇热挥发而形成馨香,提高茶汤的晚期酸度,起到收敛和杀菌作用。故能稍微延缓茶水的霉败变馊,所谓“盛暑越宿不馊”,道理就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