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历来视孔明为茶祖,尤其六大茶山最盛,每一山的名字据说都出于孔明。六山深处,矗立着一座孔明山,人们站在对面的革登山上,把山形遥想成孔明的头像与道冠,把菱形起伏处出遥想成孔明的眼耳鼻喉,似乎正慈祥的探视着离他最近革登山。于是革登无疑就成了六山中最受孔明青睐的茶山。
革登山,处在倚邦和莽枝之间,是六山中领域面积最小的,但因为处在孔明山身旁,和山上曾有过一棵据说孔明亲种茶王树而拥有特殊的地位和较大的声望。对于这棵茶王树《普洱志》中有记载:“其治革登有茶王树,较众茶树独高大,士人当采时,先具酒礼祭于此。”嘉庆年间,茶王树每年春茶一季可采摘鲜叶5担,可惜已经死亡。人们将死亡的茶王树连根刨起,留下一个直径三米米的大洞穴,许多年后,在这个洞穴补种上三棵小茶树。
在清朝革登老寨是整个革登山的中心,乾隆,嘉庆年间兴旺时老寨有二三百户人家,乾隆二十年建过一座大庙,不知其名,乾隆四十六年,又建一座关帝庙,关帝庙离老寨半公里路,现台基还在,并有一座捐献建庙的功德碑留存,碑文上依稀可见的名字显示,这座庙的捐献者来自四面八方,有江省,湖省,云省,以及思茅。景东等地区的人。
从语义上看革登一词出于布朗族语,意思为“很高的地方,”由此可见革登最早的居民应为布朗族,但布朗族是个爱搬家的民族,常在大山里流窜,种下满地古茶园,留给后来者,自己拂衣去,只留茶与名。革登山海拔差异巨大,当得起“很高的地方”这一夸赞,一座尖尖的山,海拔最高处1900米,最低处560米,常年云雾缭绕,站在山顶处,可见云海遨游群山。
清朝时期,大寨是古茶树最多的地方,但经历动乱与抛荒,如今革登大寨已经没有茶树,全山古茶园仅存300亩,分布在新酒房,新发,直蚌三个村小组,直蚌茶园在民国时期是邵家地主茶园,曾长期为易武同庆号提供原料。
革登古茶园茶树属于野生过渡型茶树,大,中,小叶种混生,茶树分散,采摘困难,茶叶条索粗壮,满身白毫,因此又称“大白茶”,冲泡后汤色橙黄透亮,微苦涩,茶气足,厚度好,回甘快,香型特殊,汤质通透细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