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雨婷说:“如果静坐茶桌,我会以艺演绎茶本味。若是暴走茶山,我会淋漓记录茶源,用客观带回真实。茶艺是茶的表达。茶源是茶的根本。学茶以来,幸运的是能走遍茶山,寻得茶源。行走在茶路上。始终保持初心习茶艺,保持热情走茶山。只愿能呈现出客观的语言,真实的文字,抓心的图片。”
突然想起写这个系列,说是知识分享,其实更像是自己的回忆。所有现在脑子装的,记得住的,没有一项是从书上看来的。印证了那句话,实践是真理的来源,没有之一。
先从踏进茶这个行业开始回忆,06年进大学,师从云南茶学院老师,习茶,三年不断学习,看书,只是表皮罢了,见到真茶,连分辨都难,更别说去尝滋味,闻香气。机缘下,网上看到茶叶公司招聘茶艺兼主持人,不明就里的就去应聘,便被老板录用了。接着紧锣密鼓的就去茶山,那时的我,刚19岁,揣着是高级茶艺师名号就自信满满的去茶山了。结果,茶树什么样都不知道,拿着公司文案准备的稿子一通背,说的云里雾里。
第一次去茶山,2009年春季,我们一行四人从昆明直接去了临沧,这个大叶种茶树的发源地,看之不尽的茶树,走不尽的茶山,但是对于地理位置知识的盲区,只晓得跟着车走,上车背稿,下车讲稿。当时对于普洱茶的认识,和现在很多喝茶人相同。茶树什么样,不知道。产茶区有哪几个?不知道茶叶怎么做出来的,不知道。一系列的知识和疑问,都是在茶山行的时候,在茶寨里,跟着茶农,渐渐明白过来的。
2009年,第一次茶山行,短短一个星期。因为全程要拍摄制茶过程,跟着茶农采茶,晾晒,跟着他们炒茶晒茶,在收干茶,最后试茶。仅一个星期,脑子里,也有一副清晰的普洱茶图。七天的茶寨生活,彻底明白茶叶制作,再不是停留在书面上的机械过程。
普洱茶的采摘,一般是在早晨9点左右开始,一来9点太阳光柔和,会适当降低叶片含水量,有利于茶叶制作时香气的产生,二来是要留下充足的时间进行后续加工。采摘的标准,多为一芽二叶,这是叶片生长的成熟状态。或是一芽一叶,采摘细嫩,做成茶商要求的定制茶(一芽二叶,叶梗的长度适中,在茶叶生长的时候,叶梗传输养分水分,一些多糖类物质会留有在茶梗中,茶叶冲泡出的茶汤便会相对柔甜。所以并不是全芽尖就是高等级茶)。
采摘后会有一个摊凉的过程,主要是利用流通的空气,带走茶叶中的水分,茶叶中一些低沸点的芬芳物质,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青臭气,会在摊凉的过程中散发,有利于下一步的制作。一般茶农就用竹席,把新鲜的叶片撒在上面,放在自家后院晒不到太阳的地方。摊凉一般进行两小时,新鲜的叶片会慢慢的萎缩,变柔软。
而后进行制茶的主要步骤,炒茶,专业上叫做炒青,茶农用大生铁锅,架在两头通风的水泥火炉上,用柴生火,待到明火可见,倒下鲜叶,只要几分钟,鲜叶与铁锅接触之时清脆可听的噼啪声,伴着清新又带有熟香的炒茶香,溢满四周,茶农的手不断翻动,鲜叶和锅壁碰触又离开。叶片更加柔软,香气更加浓郁的时候,茶农迅速翻炒几下,把鲜叶捧出铁锅,抖散在簸箕里。一捧又一捧鲜叶在铁锅内炒制完成。
就在屋檐下,茶农的家人各自开始揉茶,来回快速揉搓茶条,让原本经过高温柔软的茶条更加紧结。茶农反复把揉搓在一块的茶条抖散,又揉合,再次抖散。直接放在屋前的空地,接受正烈的阳光直晒。
现在回想6年前的经历,我想我是幸运的,在结束学院派的习茶后,能马上去到茶叶原产地深度习茶。这是雨婷亲历的习茶过程,我把6年的亲历写成一个系列“普洱茶——我在茶山行走中认识你”,与你分享。
作者:雨婷,高级茶艺师,高级评茶员,高级培训师,“茶山行真人秀”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