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古茶园
老仓福德古茶山位于景东县北部,与大理州南涧县相邻。主要分布在无量山东坡,辖安定镇迤仓、中仓、外仓、民福、河底和文龙镇邦迈、义昌等村,是典型的彝族聚集区。海拔1600-2100米之间,年平均温度11.6-14.6℃,年降水量1280-1390毫米,土壤为红壤和黄棕壤,沙性较重,非常适宜优质茶叶生长。共有生态茶园面积2万余亩,其中有古茶面积近7000亩。古茶园呈块状分布,稀疏种植,多在村寨边以茶粮间作为主。茶树品种有7-8个之多,勐库种、大理种、过渡性、野生型等,相互杂交产生诸多新变种,这也是无量山、哀牢山古茶品种的特征。树龄大多为数百年、上千年。
这里种茶历史悠久,是古代濮人最早栽培、驯化茶叶的茶山之一,有3000多年的历史。唐代樊绰在(公元862年)其《蛮书》记载:“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姜、椒、桂和烹而饮之”。当地彝族为蒙舍蛮支系,至今依然保留此饮茶之方。古茶山距离古银生府距离40-60公里,是途径南诏国的必经之地,成为古代银生茶的主要茶山之一。
图为:罗俊卿后人罗竣在采茶
在普洱市的无量山、哀牢山生长有88.6万亩的野生型茶树群落,野生茶有苦野茶和甜野茶(野生大理茶种)之分。在邦迈、义昌、河底等村发现有许多树龄在千年左右的野生大理茶种,为当地彝族先民从无量山原始森林中挖掘和採种育苗,栽种驯化而成,树型普遍比栽培型古茶树高大,树龄更长。这是一条茶树从自然野生茶树-人工栽培野生型茶树-过渡型茶树-栽培型茶树的进化、演变轨迹。依然保留野生茶的诸多特性,叶背面光滑无绒,茶味平和、回甘生津、高雅清香,色泽通透明亮等,茶树根部径围100-200厘米之间的目前还比比皆是。也许是茶味相对于勐库茶更平和,缺少所谓霸气,及人们对清香为主要特征的普洱茶缺乏认知度的原因。这个类型的茶树200年以下树龄的茶树不多,也没有进行推广种植,因此淹没于众茶之中,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
河底村古茶园位于安定镇河底村,在无量山自然保护区边缘。我到过二次,第一次读书时路过,那时挑着上学的东西翻越无量山,走了6-7个小时,没留下什么印象。第二次是2000年,我受县委安排负责调研景东县茶产业。那时公路只通到河底村委会,而我们的目的地是芭蕉河。据介绍,芭蕉河曾经是于1963年景东县办的第一个县办茶厂,也就是现在景东县茶试站的前身。从村委会到芭蕉河,当地人说是"两支烟"的距离,我们可是走了近2个小时。沿路的田边地埂、房前屋后生长有许多数百年、上千年的树龄茶树。地中间和是山坡上种植的茶树就要小得多,都是满天星式的打塘栽种,多属解放后种植。
图为:遗落在无量山的村庄
到了芭蕉河茶厂原址,只见两间低矮、破旧的栅片房,四周的墙用石头垒砌而成。倒塌的围墙外跑出一条土狗见到我们就紧张的乱咬。一对中年夫妇正在加工茶叶,他们家住5公里外的村子里,每到采茶季节就来这里住上一段时间。自制的揉茶机有些年份,说是当年县办茶厂制的,已经50多岁了,因为没有电只能用人工推转揉捏,我们好奇的试了几下,揉出的茶叶还可以。如今这个揉茶机陈列在普洱茶博苑,成为镇馆之宝。当年来到这蛮荒之地办茶厂是因为这里有400多亩古茶园,不知是何人何时栽种。从四面八方抽派了近百个工人,安营扎寨,把已经发荒多年的老茶园进行管护,还新开垦种植了200多亩。也许太过荒凉,茶厂办了2年并停厂了。
老仓福德古茶山,在历史上曾几度辉煌。民国年间,爱国人士罗俊卿“因鉴于国家之贫弱,外货之输入”而“竭力提倡奋发兴起,多创实业,振兴实业以塞漏危而救国家”,遂开发老仓福德茶山并创制“老仓茶”。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老仓茶经云南省勤业会审查评定为优等奖,时任省长唐继尧签署并颁发优等奖章以示鼓励。
图为:深山中在制茶房
建国后,老仓福德古茶山的茶产业得到长足发展,茶叶面积发展到2万多亩。在计划经济年代建有集体企业文龙茶厂、安定茶厂。其中安定茶厂成为当时云南省四大国营茶厂下关茶厂和普洱茶厂的原料基地。近10年来新建起了2个普洱茶加工厂,发展了十多个以老仓茶叶专业合作社为代表的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几十个茶叶加工微型初制所。老仓福德古茶山上生产的茶叶每年销售给大益、下关等知名茶企3000多吨,成为普洱茶优质原料基地。
图为:烤茶
作者:包忠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