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坊间,经常会被问及:什么是紫砂?粗谈难析,细说话长。余以为,紫砂制为壶,未亲持抚而享于茶事,说之无益也。
——紫砂是泥、是土、是砂料、是岩矿,出于丁蜀黄龙山,是极佳的制作陶器的天然原料。清·吴骞《阳羡名陶录》云“陶穴环蜀山,山原名独,东坡先生乞居阳羡时,以似蜀中风景,改名此山也”。
——由紫砂而制作的紫砂壶是茶人案头必备之茶器。明·周高起《阳羡茗壶系》云“壶于茶具,用处一耳……故茶至明代,不复碾屑和香药制团饼,此已远过古人。近百年中,壶黜银锡及闽豫瓷,而尚宜兴陶,又近人远过前人处也。陶曷取诸?取诸其制以本山土砂,能发真茶之色香味,不但杜工部云‘倾金注玉惊人眼’,高流务以免俗也。”
不间断的,总能看到某某地发现“紫砂”的说法与报道,有与宜兴黄龙山紫砂分庭抗礼之意。看来,有些认知概念还很模糊。大自然孕育丰厚,天然的紫砂本是一种用于制陶用的矿土,而各种类紫砂的陶土的发现和存在,本来就很正常。
记得十几年前,传闻武黄高速方向20公里处发现了这种与紫砂很相近的矿土,我同几位茶友,也去寻过,却无获。
紫砂者,泥呈砂象,泥为肌,砂为骨。紫砂泥确实是得天独厚的制陶原料,它在成分上具备了制陶所必需的化学组成及矿物组成。其主要矿物为石英、黏土、云母和赤铁矿,合理的化学矿物颗粒组成,使紫砂泥具备了可塑性好、生坯强度高、干燥收缩小等良好的工艺性能。紫砂泥料并不是一开采出来就可以用的,而必须经过摊晒风化、提炼去掉一些铁质、石灰岩、玄武岩等杂质,再经淘洗、过筛等诸多工艺流程,方可成制陶原料。一块好料做出的壶,质地胎骨必坚,色泽必定匀润养眼。优质矿源深藏于宜兴地下100—200米的地壳中,上好的矿砂百十斤,仅能提炼出六七斤原料,实乃珍贵。
前段文字,对紫砂的特性特点作了比较细的描述。需要强调一下的是,不论哪儿发现了“紫砂”并不是坏事,因为若它的特性特点,从化学从物理学上都能符合紫砂的特征,那倒是开掘了一个丰富的资源。俗话说“真金不怕火炼”,很多外山的陶土,虽有一些矿土类似,可是做成坯,一烧就见真假。这些陶土普遍达不到紫砂应有的窑温,即便烧成,肌理水色,也相形见绌。现虽有采用周边地方的矿料用来制壶,但其最典型的特点就是骨力不如黄龙山的好。故而必要采取“拼”和“调砂”的方法,降低收缩比,提高制作的成品率。
从地理位置上看,宜兴位于太湖之畔,至晋朝长江入海口在江阴附近,而宜兴倚太湖而与之比邻;放眼东南而望,接连大海的杭州湾也非远在天涯。丁蜀往南则山岭起伏,地质层坚硬。特有的地理水文条件,是地质孕育构成的先天条件。对紫砂话题的提及,不能辟开紫砂陶土的成因,紫砂矿岩属内陆湖泊及滨海湖沼相沉积矿床,通过外力沉积成矿,深埋于山腹之中。我想这里说到的山,它只能是丁蜀的黄龙山为核心的矿系。
因资源的枯竭,杜绝滥挖偷采,《无锡市宜兴紫砂保护条例》已明确了保护的原则和措施。数年前,黄龙山周边已围筑起了一道文化墙,将黄龙山与镇区生活区、街道隔离开来,既起到了保护作用,也美化了城镇环境。
紫砂是地球母亲孕育出来的岩中之岩,紫砂是宜兴的岩中精华,作为物质性的陶土不可取代之外,自宋以来,围绕紫砂而产生的手工技艺,以及深厚的紫砂文化的非物质文化的积淀,让宜兴紫砂不可复制、盛名不衰,紫砂的文明之火也将生生不息。
作者:吕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