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街头巷尾喧嚣的酒楼、茶馆,还是密林之中清幽的庄园;不论是充满烟火气的八仙方桌,抑或静室里一张小小的茶几。从慢生活的封建社会,到如今快节奏的现代社会,茶从未离开过人们的视野,也始终在以自己的方式陪伴中华民族发展、崛起、衰落、复兴。作为后人,今天的我们仍然能尝试从史料的一言半语中尝试感受神农尝百草时初见茶叶的惊艳、感叹陆羽为茶钻研一生的执着。其实,茶叶早已在不觉间渗透进了中华民族的历史中,在人们的日常生活里深深扎根。
作为世界上最早种植和饮用茶的国家之一,中国的饮茶文化一般被认为是早在上古时代就产生了萌芽。据“茶圣”陆羽所著的《茶经》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传说,神农氏遍尝百草,一次偶然发现了一种与水同煮能让水变得提神醒脑、清香四溢的树叶,便将其命名为“荼”,后来陆羽将荼减去一横,这才有了人们所说的茶。
神话传说毕竟多半来自于虚构,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研究,早在商末周初时,巴蜀地区的人们便已经意识到了茶叶的价值。据《华阳国志》记载,武王伐纣成功后巴蜀之地的人不仅将茶叶进献给了周武王,还在那个时候就已经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到了汉宣帝三年(前59),与扬雄齐名的辞赋家王褒撰写了一篇极富特色的作品《僮约》。
这篇《僮约》,顾名思义就是讲主人对奴仆的各种要求和规定,但令人欣喜的是,王褒在文中描写了许多当时四川的社会状况,有着很高的研究价值。举例来说,在关于奴仆的工作内容中,王褒就写下了“筑肉臛芋,脍鱼炰鳖,烹茶尽具,已而盖藏……牵犬贩鹅,武阳买茶”的语句,这是全世界关于煮茶、买茶等一系列内容的最早记载。
关于茶在人类社会最初的角色,人们也是众说纷纭。如果问现代人茶的作用,相信绝大多数的回答都会是泡水喝,这说明如今茶的角色就是饮料。然而,在古代茶被认为拥有着非常多的功能,有些甚至令人感到不可思议。首先,一种观点认为茶因其特殊香味,最早是和香茅等植物一起被古人用来祭祀的,后来祭祀活动减少,茶则进入了百姓们的日常生活。
第二种说法认为茶最早是作为药材被人们使用,这一说法的依据是汉代药学著作《神农本草经》,其中记载茶时表示,当年神农氏尝百草,一天之内中了七十二种毒,好在有茶才将其化解。茶可以清热解毒,这是人们都普遍认可的功能,但光是靠茶来解多种毒素想必是十分困难的。当然,作为一种并不美味而拥有一定程度保健价值的植物,茶最早是作为药材进入人们生活中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
今天人们饮茶都是弃茶叶、饮茶汤,但根据第三种说法,茶在古代的一种广泛的享用方式反而是弃汤食叶。唐人杨晔曾经撰写过一本《膳夫经手录》,其中记载了许多中食材的特性、做法,其中就讲到了“晋宋以降,吴人采其叶煮,是为茗粥。”也就是说,两晋南北朝后,吴地的人们将茶叶煮成非常浓的茶汤,因为叶片基本已经被煮烂,所以又称之为“茗粥”。
因为茶叶本身味道比较寡淡,吴人在煮茗粥时还常常会加入葱、姜、橘皮、薄荷等调味料,等到烹饪完毕,他们便直接食用茶叶。据说,当茶叶刚刚传入欧洲时,一些不懂其饮用方法的欧洲人也是将其煮开后食用,为了增添味道,他们选择了加入胡椒、白糖等,这又是另一种方式了。
到了唐宋时期,随着煎茶法、点茶法的出现,以及市民阶级的兴起,饮用茶的方式成为了主流,茶馆则成为了非常受欢迎的设施。渐渐地,人们对茶的品种、产地、工艺都有了更多的需求和讲究,比拼茶叶优劣的“斗茶”活动开始流行,中国的茶道也借此于宋朝时发展到了巅峰。
宋朝之后,茶道的发展走入了低谷,元朝时社会环境萎靡不振、明朝时太祖朱元璋反对奢侈和精致等因素都阻碍了茶道的高雅化发展。与此对应,茶更多的走入了寻常人家,茶楼、茶馆成为了人们聊天、休憩的绝佳场所。我国古代名著《聊斋志异》便是作者蒲松龄从茶馆里来来往往的人口中搜罗素材最终写成的。
从最初仅仅被少数人了解的珍奇植物,到寻常百姓家也能够常常饮用的“国民饮料”,茶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茶的身上,我们可以隐约看到中华民族从形成到繁荣的发展史,它反映了市民阶级的兴起,也和许多著名的故事交织在一起。茶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范围内更是我们值得骄傲和自豪的名片和标签。馥郁的茶香、清冽的茶汤,这些宁静淡雅的元素无不蕴含着古老中国的智慧和风度,看似平凡的一盏茶,实则寄托着上下五千年的岁月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