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旅网(http://www.chalv.net):中国既是茶的故乡,又是茶文化的发祥之地。5月21日首个“国际茶日”纪念活动,自然少不了“中国茶”的身影。
越是本土的,越是世界的。要说咱们河北,对茶文化作出的最突出的贡献,当数赵州茶及其“吃茶去”禅门公案。它是举世公认的、远播世界一千多年的精神文化遗产,是东方智慧奉献给人类珍贵璀璨的文化瑰宝。
赵州柏林禅寺最早建于汉献帝建安年间(196~220),古称观音院,南宋为永安院,金代名为柏林禅院,自元代起即称柏林禅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座古刹虽几经兴衰,却仍然香火绵延、高僧辈出。著名的译经大师玄奘在西行印度取经之前,曾来此从道深法师研习《成实论》。晚唐时,禅宗巨匠从谂禅师在此驻锡四十年,形成影响深远的“赵州门风”,从谂为禅宗六祖慧能大师之后的第四代传人,谥号真际禅师。赵州禅师的公案语录最为人们所参研,诸如脍炙人口的“狗子无佛性”“吃茶去”“洗钵去”“庭前柏树子”等公案,启发许多人明心见性。柏林禅寺因此成为中国禅宗史上的一座重要祖庭。到了元代,柏林禅寺成为燕赵一带的佛教中心。
唐代僧人从谂禅师(778~897)住赵州观音院(今石家庄赵县柏林禅寺),人称“赵州古佛”。史载:有僧到赵州参拜从谂。师问二新道:“上座曾到此间否?”云:“不曾到。”师云:“吃茶去!”又问那一人:“曾到此间否?”云:“曾到。”师云:“吃茶去!”院主问:“和尚!不曾到,教伊吃茶去,即且置,曾到,为何教伊吃茶去?”师云:“院主。”院主应诺。师问:“吃茶去!”
从谂禅师这三声颇有回味的“吃茶去”被世人看成是“赵州禅关”,并成为禅林以及茶文化一大著名典故。因茶能清心,在“人我同心,心我同体”的气氛之中,易于进入禅茶的真实境界,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明心见性。由于其高深的理念和深刻的意境,对中国茶道的形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因而“吃茶去”作为禅的“悟道”方式,构成了“茶禅一味”的至高智慧境界。
不论是中国茶道,还是从中国传续过去的日本茶道和韩国茶礼,其思想背景皆为佛教,其思想的核心皆为“禅”。茶道是从禅宗而来,同时也以禅宗为依归。有学者研究表明:佛教在唐代完成了中国化进程,出现重大变化,产生最重要的流派——禅宗。禅宗强调“顿悟”,它以通过寺庙茶事活动,追求“清、寂、和、敬”的思想禅境,形成了“茶禅一味”的宗教茶文化。
“吃茶去”成为禅林法语,更重要的是创造了饮茶意境,把禅的哲学精神与茶结合起来。所谓“智者悟禅,清茶一杯”“欲问禅,想想茶”“茶道至深,即可通禅”等正是“吃茶去”精神理念的真实体现。茶是客观物质的,但物质可以变为精神,从看得见、闻得到、品得出的色、香、味,到看不见、摸不着的“内心清静”,正是茶道之灵魂。因而有人认为,赵州茶是“禅茶一味”肇始标志。赵州茶的出现标志着佛教“禅宗茶道”的正式形成,也为“大唐茶道”及“中国茶道”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大凡世上对“吃茶去”或“茶禅一味”崇尚者,无论是日、韩茶道组织,还是国内外茶文化机构,均以拜祭赵州古佛而自豪。只因有了“吃茶去”,才使禅学理念融入了生活;也因有了“吃茶去”,才使茶文化有了更广泛的文化内涵。
换言之,由于“吃茶去”加深了茶文化的内涵而走向大众化,故而“吃茶去”超越了宗教、政治和思想,只管滋养人类的生命。于是,许多茶人把“吃茶去”当作是一种享受和乐趣;许多国际茶会谈论着“吃茶去”;许多国内外茶社的四壁翰墨飘香着“吃茶去”;许多茶人的名片上印上了大小不等的“吃茶去”作为励志目标;许多国内外书画名家纷纷挥墨着“吃茶去”条幅作赠礼;许多诗人的思绪跟随着“吃茶去”突然涌动起无数诗篇……其影响、其效应、其知名度已不亚于同处一地的“天下第一桥”赵州桥。
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人员往来的日益剧增,“吃茶去”的精神理念越来越为人们向往和追求。“万语与千言,不外吃茶去”和“空持千百偈,不如吃茶去”,这是赵朴初老先生对赵州“吃茶去”去的感慨;“赵州法语吃茶去,三字千金百世夸”,这是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对“吃茶去”的赞美;“千古禅林公案在,逢人且说赵州茶”以及“曾到初来一杯茶,验到诸方老作家”,这是净慧大师对“吃茶去”的深悟;在杭州九溪十八涧“林海亭”石柱上有“小住为佳且吃了赵州茶去,曰归可缓试同歌陌上花开”的联对;在江西云居山耸有“赵州关”;在福建雪峰道场有“望州亭”(即遥望赵州);在遥远的韩国釜山海印寺最高处立有“吃茶去来碑”的大磐陀石碑……人们以不同的方式来感怀“赵州茶”为人类文明作出的贡献。
(舒曼 作者系河北省茶文化学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