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何为茶道,茶道是一门艺术,茶道是一种境界,是中国上下5千年,品茗过程中形成的文化,是一种对品茗生活的人生感悟。是茶艺美感的传承。
茶道追溯历史有文字记载的是在唐朝的《封氏闻见记》中有这么一段文字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反映了茶道在唐朝已广为盛传,茶之风,道之雅,是不少文人墨客的风骚之弄,颂扬茶宴的气氛与韵味。
茶道广为流行于佛儒道中,佛教讲求的"禅茶一味","禅"是心悟,"茶"是物质的灵芽,"一味"就是心与茶、心与心的相通。中国禅茶文化精神为"正、清、和、雅"。"茶禅一味"的禅茶文化,茶与禅本是两种文化,在其各自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发生接触并逐渐相互渗入、相互影响,最终融合成一种新的文化形式,即禅茶文化。
与禅茶文化文化历史有关的,莫不提茶祖吴理真,根据历史记载,早在西汉年间,吴理真“蒙顶山上种茶树”开创了世界上人工种植茶叶的先河,。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吴理真在蒙顶山脱发修行,亦佛亦茶,首创"佛茶一家",被世人尊称为甘露禅师。
唐代著作《封氏见闻录》中就曾经记载着北宗禅习茶的情景描述"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
中国的茶圣陆羽,更是寺院出身,三岁时就被禅师收养,从小练得一手采制、煮茶的高超技艺。他撰写的《茶经》记述了茶的历史、种植、加工以及茶具、品茶习俗等,这也可以说是茶道的起源了。
禅茶文化的精神是"正、清、和、雅",这里的"正"就是八正道,"清"就是清净心,"和"就是六和敬,"雅"就是脱俗。
唐代禅茶,发展相当鼎盛,特别是南禅宗系统的禅僧,在唐末五代就有"赵州吃茶去"公案。根据《景德传灯录》卷十记载,赵州问新到僧:"曾到此间么?"僧答:"曾到"。赵州曰:"吃茶去。"又问僧,僧答:"不曾到"。赵州曰:"吃茶去"。
到了宋朝,禅茶发展风靡一时,在现在的日本奈良大德寺,收藏着宋代著名的禅师圆悟克勤,手书原迹"茶禅一味",禅茶在日本发展也相当盛行,包括在现在,日本也很着迷于茶禅一味,此典故盛传是当年禅师圆悟克勤在湖南夹山痴迷禅宗第一书《碧岩录》并悟出禅茶一味之道。曾手书"茶禅一味"四字,后来他将其馈赠参学的日本弟子荣西,所以至今在日本,日本禅寺的庭院也有"茶亭"、"茶寮 "茶亭建筑雅致,环境清幽,是我国茶禅在日本发展的真实写照。
中国的茶道可始于寺院,盛行于寺院,唐宋之鼎盛,光为流传于文人骚客,风雅士人甚至是士大夫、皇宫贵族等,更有佛、祖、灵前贡茶,新师院一把手的晋上也有点茶、点汤仪式,再后来的茶汤会,以及现在的茶文化交流会。
在中国的道家学说讲究的是道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树立了茶道之魂。阐述了崇尚自然,讲究朴素,崇尚真正人生奥义,对生、贵生、养生思想感悟见解,放归自然,体验生命光芒。甚至到今天还有很多人都会走访茶山,找茶、探索生命之源,领悟人生哲理。
茶道的境界始于道家,但是礼仪却归于儒家。在古代就有贡茶以事君,君有赐茶以敬臣;居家,子媳奉茶汤以事父母;夫唱妇随,时为伉俪饮;兄以茶友弟,弟以茶恭兄;朋友往来,以茶联欢。今举茶为饮,合乎五伦十义(父慈、子孝、夫唱、妇随、兄友、弟恭、友信、朋谊、君敬、臣忠)这就是很好的历史见证。
被列为中国古代“九流十家”之首的儒家以孔子为宗师,提倡“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他强调道德修养在养生中的意义是“仁者寿”、“大德必得其寿”、“义以养其心”等。将养生与积极的入世精神融合在了起来,倡导“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些理论都升华了中国茶道的思想内涵。
中国茶道形成于儒学之后,深受儒学熏陶,其二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尊茶礼,敬茶魂,在当代茶人心中更加熠熠生辉继而大胆创新,把茶道精神的精髓传到更广阔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