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夫茶”长期在潮汕平原和南洋群岛一部分潮籍华侨中盛行。
顾名思义,喝“工夫茶”是颇费工夫的。
首先是茶具奇特。在一个名曰“茶鼓”的精美 瓷具上放着三几个其洁如玉其薄如蛋壳的小小茶盅;还有一把陶制小茶壶或瓷制阔口盖壶;一把专供煮开水的小水壶(有陶制的、钢制的、铅制的和不锈钢制的)装茶叶最佳是锡制的茶罐。
其次是冲沏和操作程序的繁赘。例如,先得将水煮沸,然后用滚烫滚烫的沸水洗涤茶具,在洗涤小盅的时,右手拇指触及小盅的嘴口边缘,中指顶着盅底,食指拨着盅沿周而复始地转动,状如轴轮旋转。洗盅后就是沏茶了。沏茶要用沸水高高地冲,然后用茶壶盖刮去飘浮在壶面上的泡沫。第一次冲沏要当洗茶用而倒掉,第二次冲沏才人盅;入盅时要低洒,以防盅里起水泡,开始要均匀地在那三几个小小盅上轮回地洒,这叫“关羽巡城”待到最后几滴浓汗时,那是茶之精髓所在,要分享,在几个小盅上平均滴洒,这叫“韩信点兵”,喝后再洗盅,再沏茶,如此反复类推,大约冲沏五六遍即应再换茶叶,以求浓本来酽。
第三是喝茶讲究礼和方法。通常沏茶者应由主人亲自动手,以示热情。第一轮茶,沏茶人不喝,应由客人先喝,在举盅前,大家做一谦让手势喊一个“食”字(潮语食通饮),或连喊:“食 食”、“食食”……因为茶盅无把,端盅时必需及用拇指和食指捏盅沿,中指顶住盅脚部位,举起来趁热一口赐下,也可分数口呷饮,然后把盅里的茶屑倒净,再用鼻品一品缭绕在空盅里的谈谈茶香,嘴品加鼻品,才谓真正的品茶也。
至于水质的考究,燃料的考究,茶叶的考究,都别有一番风情。就说水质吧,其优劣排次大体是:一泉,二井,三潭,四掘,五溪,六湖,七江;燃料也历经一个沿革过程:最早是用乌榄核,以后用木炭、蜂窝煤、煤油、酒精、煤气,发展到今天普遍采用电炉和电热水壶;茶叶则选用福建产的乌龙茶。乌龙茶是一个总称,下分铁观音、色种、一枝春、水仙、茗香、佛手、金桂香、紫云香等等,时人称颂福建的安溪为最优产地。测州产的 “凤凰单丛”品种,近年颇为流行,大街咄咄逼人之势。南洋群岛潮人则独爱“白毛猴”;余如扇火炉之扇也有考究,分为羽毛扇、葵扇、竹篾扇、纸扇;茶童分雅童、老童、女童;饮茶时分独盅、双盅、品盅、四盅、群盅;茶壶的种类更是异彩纷呈,有大、小、高、矮、圆、方、三角、棱形、小嘴、阔嘴,有一位老同志就曾珍藏着许多茶壶,遂有“百壶斋主”之雅号。从上述足见其考究程度了,你如能亲临其境观之,一定会惊异得瞠目结舌。
故此,“工夫茶”才独形一格,传为美谈。
在“工夫茶”的故乡,男女老幼,咸皆酷饮 “工夫茶”,以茶会友,以友会茶的佳话不胜枚举。一人独斟,举家品茗,也蔚为雅趣。当你进村挨户串门之时,可以听到一片热情好客的“食!” “食!”的劝茶声。在这一片劝茶声中,要提防茶醉。茶醉时头晕呕吐,有时会使人瘫软在地。现代人讲究科学,据说茶太浓易伤及胃,水太热易伤食道,再就是耗时严重。有人提出这样问题,为什么不少有才华的人,长住当地成就平平,一俟他们离潮旅居外地,才能结出丰收之果。也许是‘工夫 茶”把他们的精力和时间泡掉吧!
“十年浩劫”那当儿,魔火也曾殃及“工夫茶”,造反派曾扣帽子口:这是封建士大夫的产 物,把茶具一扫而光,实乃无知加无稽也。殊不知 “工夫茶”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人人喜爱,老少咸宜,处处普及,源远流长,根深叶茂,一似春风野草,那能绝灭?火劫之后,“工夫茶” 不是更加引人喜爱吗?
随着科学的发展,茶之利于人更为人所共知,加上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将会以更好的形式珠联璧合,一些民俗风尚也定然会向更高级的情趣方面发展,可以预料,“工夫茶”这朵奇葩不但不易枯萎,且会更广泛更深远地流传下去,这是因为,它有着一种微妙的魅力,在紧紧地攫住人们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