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家阳过,我对孩子説,多喝茶,但孩子却喜欢喝饮料,也明知多喝不好,但却拒接茶,开始以为是茶味苦,可以少放点茶叶,没想到他却説:喝茶多土。原来根本不是口味问题,而是文化问题。即年轻人认为喝茶不够时尚,是老土。
写下此文,与孩子谈谈中国茶。
中国这个古老的文明古国,曾以四大发明,在几个世纪里引领世界科技潮流,给世界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除此之外,中国对世界还有一项重大的贡献,那就是发明了“茶叶”这种有利于健康的天然植物饮品。
中国是茶树的故乡。
约公元前5129年,我中华始祖神农诞生,他是中国农耕文明与中医药的创始人,也是中国社会从母系社会转向父系社会的一位氏族领袖,一个足迹遍及神州的拓荒英雄。正是他发现了吞食茶叶能去毒。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茶叶一直被当着药物使用。
在中国古代,表示茶的字有多种写法,“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设,四曰茗,五曰荈。”
中国最早记载了茶叶的书是《尔雅》。它编写于约公元前100年(西汉时期),距今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这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书,是中国古代的词典。
《尔雅·释木第十四》,“槚,苦荼”。槚从木,当为木本,则苦荼亦为木本,由此知苦荼非从草的苦菜而是从木的茶。
《尔雅》一书,非一人一时所作,最后成书于西汉,乃西汉以前古书训诂之总汇,由《尔雅》最后成书于西汉,可以确定以“菜”字代“茶”字不会晚于西汉。
西汉王褒在其作品《僮约》中有“烹茶尽具”、“武阳买荼”的记录,一般认为这里的“荼”指茶。因为,如果是田野里常见的普通苦菜,就没有必要到很远的外地武阳去买。《僮约》成稿于西汉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荼借指茶当在公元前59年之前。
至今在云南的少数民族民地区,每年还举行着祭拜古茶树的风俗。
茶叶在西周时期是被作为祭品使用的,到春秋时期,鲜茶叶又被人们作为菜食的品种,而战国时的茶叶回归为药品,到西汉时期茶叶的附加值更多了,它已成为当时的主要商品之一。
在茶叶发展史上,宗教对它的推动起了重要的作用。
唐代的诗僧皎然曾在诗中写道:“三饮便得道”,首次提出了“茶道”的概念,从此茶道与佛教相生相长,共同影响着中国的文化史。
在饮茶形式上,唐代百丈禅师制定《百丈清规》以及宗赜禅师后来修订的《禅苑清规》中,都明确规定僧院饮茶制度,而在精神层面上,佛教茶道一直是中国茶道的契领。
“精进”是佛教的六度之一,真正的茶人,在每一泡茶中求精进,从不放弃或随便地对待一泡茶。从行为学的角度来看,一个良好的习惯重复一定的次数后,就能对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力。
因此,佛教将茶道当成一种基础训练,从求精进中养成珍惜心。
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在禅七中,一般每日静坐时间约7至10个小时,再加上行香,是很消耗体力的修行方式。所以在禅七期间,各大寺院平均每日喝茶5至7次。在禅七中的吃茶不仅是为了休息身心和补充水分,并且是很科学合理的补给调理,因为茶中富含维生素c、茶多酚,可以补充打坐中消耗的体力和微量元素。打坐时容易上火,饮茶也可防止虚火上延。禅坐时的吃茶有严格的仪规和动作的规范,这也是对身心的约束和训练。
无论是作为食物、药物和对外贸易的商品,茶叶在唐朝以前仍然只是一种普通的日常消费品,与其它日用品一样,并没有形成一种消费文化。
直到唐代。茶叶作为普通日常消费品,它的文化价值被剥离出来。到了这个时代,茶叶消费作为文化消费的现象出现了,因为时代为它准备了百年国运昌盛的物质基础。其时国土统一,对内对外贸易发达,加之人口的激增,使得原来作为制酒原料的粮食变得紧缺起来,于是帝国下达了禁酒令,结果令酒价高涨,民间开始盛行以茶代酒。
与此同时,大唐帝国还为它准备了文化消费的主力——名士阶层。当时的文化人如李白、皮日休、陆龟蒙等都是茶的超级粉丝,无论是道教还是佛教,都是禁酒的,因此在重要的宗教活动仪式上,取代酒的合适饮品,就是茶。当时还有一位出身卑微的孤儿,他创造了茶叶消费的崭新的社会价值观。
在寺院中长大的少年陆羽在为僧人智积禅师煮茶的过程中,在游历各地与友人的交流中,总结了中国茶叶的种植地、品种、功效、制茶与饮茶等经验与体会,写成了一本书,取名为《茶经》。以经论茶,本身说明了这本书的系统性与自信力。
《茶经》系统地介绍茶叶区别于其它消费品的特殊之处,以及与茶相关的各种产业链,如制作、器具等,以“经书”的方式,彰显其重要性,姿态宣明地提出了消费茶叶的新价值观。
正是在这部经书中,陆羽开创性地将一直沿用的“荼”确定为“茶”。确定了茶的名字后,他高高举起饮用茶叶“最宜精行俭德之人”的中国茶道标准,将日常生活消费层面的饮茶,上升到可以强身健体,更可以培养高尚道德、提倡勤俭文化的精神层面,得到了以追求终极精神关怀为已任的名士阶层的呼应与追随,从而形成了中国式精行俭德的“茶道”,因为它又契合中国正统的儒家文化精神。
儒家讲求安身立命,修养的目的,就是做到这一点。而安身立命的人,才是在社会上活得自由的人、实现自我价值的人,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因此茶文化被民众接受。
陆羽的《茶经》是中国茶叶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茶叶从最早乡野先民家中常备的廉价中药材,到跻身于国内外大宗贸易的商品,用了二千年的时间,并通过《茶经》这一纲领性的典籍,将它的文化属性提升到了修身养性的社会价值观和精神层面,完成了它从普通日常消费品到文化消费品的转变。
从茶叶的个案中,我们可以发现,商品消费一旦上升到精神文化消费的层面,它就能够深深地影响一个民族的发展走向。
因此,我们今天重新来谈茶,特别是与我们的年轻朋友们来谈茶,是发现今天大部分写中国茶的书籍,只注重古代的茶文化史料与老古玩店式的品牌经营,却并没有为茶文化在当下的发展倾注更多的笔墨,也没有将消费群体做进一步的细分,因而未能引导更多的年轻消费者喜爱中国茶。在这一点上,西方的各种饮品做的更好。还有一些写茶叶品牌的作品,则在误读茶文化,将它放到了高不可攀的侈奢品的行列中去渲染,使人误以为价高就是茶文化,并希望借此来推动品牌茶的低端消费群体。高昂的包装费用使产品脱离了设计者的初衷。
高端宣传的茶事实上没有廉价的茶可供给,事实上成为精英文化的一部分,也就没有争取到普罗大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消费者的支持。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洋饮料或打着茶饮料招牌的饮品,变成了不利于健康的快速消费文化的一部分,正改变着茶叶作为健康饮料的本意。它们正在悄悄改变着中国青少年的饮茶习惯,从而让中国茶失去了延续几千年的茶道精神。
因此,更多的茶叶品牌以低端的价格在中国这个最大的茶叶集市中拼搏,多数以价格血拼市场,基本上以传统的生产和销售方式与数万个品牌这样的“术”在经营的中国茶叶,终究难敌国外统一的品牌与严格产品标准的大工业化的茶产业,它们以排山倒海之势,越过珠穆朗玛峰,带着大吉岭的芬芳,以西方工业化的统一标准的“道”独占着中国茶叶的半壁江山,而中国正是这些外来茶的故乡。
因此,我在中国著名的茶产地看到的现象就是中国的外销茶叶多数贴着阿拉伯文的标识,以垃圾茶的价格销往国外。
我更愿意用一种平视的角度,来讲述当下茶与我们的关系,在洋快餐、洋饮品到来之前,中国的茶,一直隐性地扮演着培养国民精神的角色。
我们也会明白,为什么当今的日本,对本国的茶道给予了极高的地位。
我们不仅要自己喜爱喝茶,更重要的是要让下一代也喜爱喝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