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抹茶制作需要经过石磨碾磨,制作工序复杂,业已失传。而现代抹茶的制作则采用现代技术,不断突破。
制作技术对于茶品种的要求极高,需要选用绿色素含量高的品种,采摘春茶。在茶叶刚刚萌芽之后就进行遮光覆盖,降低光照,防止叶绿色在过强的阳光下分解,促使叶绿素合成增加,氮元素积累增多,氨基酸含量增加。
经过覆盖之后,茶叶的品质提高了,香气更加浓郁。到四月底初,五月初,采摘叶片蒸青,用蒸气的方式让新鲜的茶叶中多酚氧化酶变性失活,阻止氧化,固定茶的颜色和香气。
经过蒸青之后的茶叶颜色深绿,清香纯正。待到它冷却之后,均匀烘干,让茶叶脱水干燥,筛掉叶柄和变色的叶片,在恒定温度下碾磨成细粉,就成为抹茶。
1
宋代精致的茶文化,复杂精巧,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财力和精力。而元代人们并不能理解这种陌生的中原文化,对他们来说“一日不可无茶”是为了清理肠胃,是出于实际的功用考量。
宋代茶礼茶俗在其眼中,是繁文缛节的无意义之举,因此中国茶文化在元代出现了一个短暂的断层时代。
茶虽然产于江,淮以南,但在北方地区也有热闹的茶市。吐蕃是最早接受汉地饮茶习俗的民族,13世纪40年代,蒙古兴起后,就和吐蕃建立联系,茶作为上层文化交流的珍贵礼物,常用于馈赠和接待贵宾。
蒙古上层贵族惯于饮茶后,茶叶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而茶作为止渴,消食的饮料,正好符合蒙古人生活需要,因此它被广泛接受。从13世纪下半叶起,蒙古人已经将茶作为日常不可或缺的饮品。
2
元代饮茶不仅继承了汉人茶饮的方法,也吸收了周边少数民族的方法,茶叶混合了其他食物被碾碎,加上酥油调和,再用沸水冲点,这种制作方法是游牧民族中常见的饮茶法。
元代宫廷则采用煎茶法,历史上武宗“因渴思茶”的记载,说明饮茶已经是他的生活方式。
元代饮茶法在吸收中原茶文化的基础上集合了藏地饮茶特点而变得丰富多彩。少数民族钟爱酥油茶和香茶在民族聚居地也流行起来,各民族茶文化与茶习俗互相影响,民间茶饮方式呈现出多元化与变迁。
明代人们认为,泡茶饮法“简便异常,天趣悉备,可谓尽茶之真味”。清饮茶因此受到推崇,而团茶碾磨成末茶的做法被认为夺走了茶的自然之性。
随着散茶加工艺的提升和社会品饮风尚日盛,明朝下令废除团茶,改贡叶茶,这种简便的饮茶方式在宫廷生活中推广开来,进而遍及朝野。
在明朝还有茶社,提倡从简,改革了传统的饮茶方式,并简化了茶具,现代人常用的沸水冲泡法由此开端。
除了冲饮叶茶之外,明朝的砖茶也成为制茶业的一大部分。
明朝茶有内地茶和边茶之分,而边茶便是指砖茶,主要用于出口,服务明代的茶马政策,对周边少数民族起到牵制作用。
而内地茶则主要供给民生日用,大都是精制茶,而且都是散茶。
3
茶的艺术是将茶的品位与人的精神相结合的艺术,中国茶文化“精行简德”的精神,这作为历代茶人所遵循的指导思想。
末茶发展到宋代,饮茶者已经背离了“精行简德”的初衷,将茶视为珍奇贵重之物,争相斗富。
重茶艺之器具,而轻茶道之精神,二十四样茶器缺少了一样,就不能叫作饮茶。从这个角度来看,明代贵族饮用叶茶和芽茶,具的返璞归真,平淡自然的饮茶精神和生活态度,将珍贵的末茶作为女儿的嫁妆之事也不再有了。
总结
对于中国人而言,茶是最寻常的,但却也是最不寻常的。因为它既是百姓家中日常的饮品,粗茶淡饭已经渗入到平常生活中。
它也可以登入大雅之堂,用雪芽甘露招待贵宾。更可贵的是,茶与国家的兴衰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对于世界历史的进程有深远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茶影响了中国乃至世界的饮食文化,历史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