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中难免有烦恼,但不必为此自我折磨。如果一直盯住白墙上的几个墨点不放,黑暗就会占据你的视野;如果总是粘着于生命的某些片段,就会让你失去完整的人生。放过自己,不折磨自己,也是一种放生。
白墙灰瓦,竹影参差,苔痕上了墙绿,草色入了帘青。梦入一境,如生活中所欲,处处为顺,时时皆怡,惊然一醒,只见花红竹绿,江清山远,风入窗棂。伴着夏日凉风,浅声低吟,窗前摊开书卷,荷上蜻蜓。倒也闲适,一壶清茗。
人生如茶,空杯以对,才有喝不完的好茶,才有装不完的欢喜和感动。
学会品茶,不需要太多的言语,彼此相对无言或者三言两语中感知真情。喝茶,练的是心境,品的是人生,学的是做人。所以,当你感受自己在交易时的知识、才华,不能应对现实的发展时,当你烦躁、不安、空虚、无助、茫然的时候,请静下来,泡一壶茶。感受一下一片树叶的历练,是不是自身的缺失和才华的短板,才面临现实的困境。
茶是活的精灵,用心对她,才能体会她的美妙和神秘。喝茶,谁又能说不是一次探寻神秘的过程,因为没有任何人能泡出两次一模一样的茶。
明朝贺客无祗待,汲水煎茶当酒传——宋·杨公远《除夜》
“茶凉了,再续上吧?”“不了,凉,也许更有味道”凉,有什么不好,是眷恋?是回忆?还是不舍?亦或是凝望和思绪?红尘世间,有太多的光阴在思绪中蔓延;有许多的故事在凝望中上演;又不知多深的哀伤在凉境中尘埃落定。凉,是一种距离,天涯的屏障,人走了就淡了,茶凉了味却浓了,看惯了物是人非,烟花散尽,缘是空梦一场,雨歇微凉。曲终人散,咫尺天涯,最 后竟是话别无言,唯有泪落。
中国的儒家思想突出于中国人性格,中国人性格虽然较温和,但并非无原则。在茶的发源与传播地,茶的发展均受故土文化的影响。传统茶文化脱离不开“和谐”,这就是儒家的中庸为本。中国人与茶中之“和”,好像是天成的,人们主张在饮茶中沟通思想、创造和谐气氛、增进彼此的友谊。事实证明:饮茶可以反省自己,更多地善待他人。在过去的农村,有客人进门就会敬上一碗茶,以示欢迎、友好与尊重。酗酒会导致斗殴,却没有听说有人因喝茶而打架,这就是传统文化长期以来给人以内在的“规范”。即使争吵、双方有不愉快的事情,也去茶馆评理、讲和,这不一定是茶道,但却是中国人赋予了茶的“中国特色”。茶中的内涵是深刻的,懂得茶理的人往往能从茶事里悟出其中的“道理”,但对许多人来说,讲到茶“道”不容易,其原因难于简而言之,有时与“道”擦肩而过也不知。茶道以此为基础,精妙高深,与《周易》的阴阳五行思想相合。中国人的茶事,处处体现和谐,“和合”便热闹兴旺。
杯里的茶因遇到水而上浮,杯里的茶因为遇到水而清香。待香散尽,茶也变凉。
茶不过两种姿态:浮、沉; 茶人不过两种姿势:拿起、放下。浮沉时才能品味出茶叶清香;举放间方能凸显出茶人风姿;懂得浮沉与举放的时机则成就茶艺。茶若人生,沉时坦然,浮时淡然,拿得起放得下。待这茶尽具净之后,自有人会记得你是如何的真香满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