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谈到陆羽,关于他的来历学界是否达成共识?
关于陆羽的来历,有两说:一是"弃婴说",根据是宋人欧阳修、宋祁《新唐书.隐逸》(卷196):陆羽"不知所生,或言有僧晨起,闻湖畔群雁喧集,以翼覆一婴儿,收畜之";一是"遗孤说",根据是《陆文学自传》(《文苑英华》卷793)云:陆羽"始三岁,茕露育乎大师积公之禅院"。《新唐书》著作人宋祁(998--1061)、欧阳修(1007--1072)是北宋人,两个世纪后为陆羽写传难免多附会之说。真实的历史总是不拒绝丰富的想象,大凡传奇人物总要附会一些富传奇色彩的传闻,以表明天降非常之人必然伴随非常之事发生。《新唐书》言弃婴陆羽"群雁喧集,以翼覆一婴儿"在生活中这类的事几无发生的可能。大和尚有可能"收蓄"3岁的孤儿,却无可能将一个襁褓中的婴儿收蓄于寺院抚养,除非老和尚发了昏。所以,我觉得《陆文学自传》的记载是较为可信,赞同"遗孤说"。
二、陆羽著《茶经》是为了"逃名"吗?
陆羽移居著名道教圣地茅山(在今江苏省句容县),途径鄱阳,拜见刘长卿,刘长卿作《送陆羽之茅山寄李延陵》一诗送别,诗中说陆羽"新家彭泽县,旧国穆陵关。处处逃名姓,无名亦是闲"。其实刘长卿并不认为陆羽是无理想、无追求的平庸之辈,相反的,他对陆羽的事业表示欣赏,给予支持。明人冯时可《茶录》中云:"鸿渐伎俩磊块,著是《茶经》,盖以逃名也。示人以处其小,无志于大也。意亦与韩康市药事相同,不知者,乃谓其宿名。彼羽恶用名,彼用名者,且经六经,而经茶乎!"他把陆羽描述成一个"山中高人",研茶艺、著茶书不是"入世"而是"出世";不是关注国计民生,而是明哲保身;不是翱翔长空的鸿雁,而是蜗居一隅的无名鼠辈,其实大谬不然也。观陆羽一生的作为,他是积极进取的,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隐士"、"高人"。他所交的朋友多是达官显贵,或者是声名赫赫的墨人骚客,都是事业上的强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耳濡目染,陆羽能不受影响?陆羽可以小视金钱却不能轻视名望。他要与那些高层人士平等对话,金钱地位上不去,那就只好靠学问上档次。经学非他所长,他便做个杂家。他对自己的一生有明确的定位,且以此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包括读书、游历、社交、稼穑、家居、婚姻。他的云游是为了广泛收集资料、开拓视野以广见闻,而不仅仅是寄情于山水;他的隐居是为了潜心研究学问、排除干扰著书立说,而不是消极遁世博取一生清名。
三、陆羽对创建中国茶道的贡献该怎样评价?
说陆羽创建了中国茶道评价太高。实事求是地讲, 陆羽只是整合了大唐茶道,从而为中国茶道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唐代历史是中国历史上最灿烂夺目的篇章。唐代的文化大背景为中国茶道的创立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唐代的税收(榷茶制度)、商贸和贡茶制为中国茶道的创立提供了经济基础,唐宫茶风的形成为中国茶道的创立提供了政治基础,--这三点十分重要。茶文化发展的态势在呼唤一个杰出人物集其大成。这一历史重担经历史的挑选而落在陆羽的肩上。而陆羽的出身和经历决定了他能担当此任。陆羽广交朋友,有官吏,有士子,有僧道,一块品茶,一块吟诗,相互唱和,相互提携,完全是一种以三教文化为指归的文化氛围;他喜游历寺院道观,品尝僧道茶;他躬身实践,与茶打了60余年交道,研究和考察宗教茶的方方面面。从而形成了他"精行俭德"的茶道思想。陆羽作为儒生亦不弃释道,他是半个僧人,又是道士、女冠的密友。他所创立的茶道以"中和"为本。体现中国释、道、儒各家优秀文化思想的集结。广德二年(764),陆羽设计的风炉,型制以均衡为美,从各方面表现"中和"这一理想境界的追求,有明显的推行"茶道"的意图。式样古朴典雅,有情趣,给茶人以美的愉悦。更重要的是富有中国先秦文化的内涵,又具"当代"(指唐代)特征。陆羽虽将"精行俭德"写入《茶经》,但陆羽的重点是总结中国的茶科技,在"道"的方面并无透彻的说明,甚至《茶经》洋洋洒洒7000字竟对"茶道"二字不曾提及,倒是皎然先生将"茶道"二字写入他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一诗中。陆羽从事茶事考察数十年更多关注的是茶叶产业本身,即茶经济、茶科技、生活茶艺,他的代表作《茶经》亦不以义理的阐述为主,而侧重茶叶的种植和产出,茶叶的制作和煎饮"操作程序",茶叶的历史资料。所以我认为:《茶经》是部划时代的农书,而不是"中国茶道"的发轫之作;陆羽的功劳是整合"大唐茶道",而不是创立"中国茶道"。要论对"中国茶道"的理解还很肤浅,其贡献还在皎然之下。
四、"大唐茶道"及"中国茶道"的文化底蕴是什么?
中国茶道作为中国人生活的一个内容,作为生活艺术的一个分支,深受三教文化的浸润。正是在三教合流与禅教一致的大背景下,由中国士子创立了中国茶道。中国茶道的的文化底蕴是什么?一言以蔽之,曰:儒、道、佛三教文化。儒教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宗教,但儒教是国教,孔孟学说是统治思想,故佛、道二教皆不能与之抗衡。按孔学所云,茶道是"必有可观者"的小道。儒教论"道"对中国茶学产生了积极影响,如茶道礼仪就与儒家的交往之道有直接的关系,它体现了孔孟一再倡导的礼法。道教是中国的土特产,是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多民族的宗教,是中华民族的"族教"。老庄关于"道"的思想使饮茶上升到很高文化层次:文化人饮茶悟道,坐而论道,探求最玄妙的哲理,宏观到"问天",微观到"内省"。饮茶不仅仅是家居俗事,还成为文人雅事,甚至能创造一种茶境启迪哲人诗性的智慧,以平静冲和之态去宇宙、去社会、去心灵求索;文化人学习老庄,将饮茶引向自然主义,开辟饮茶文化的新境界;文化人厌恶俗世,或仕途不顺,便隐于茶,寄情于茶,忘情于茶,学老子出关,学庄子遁迹山林;文化人活得很累,心为物役,于是在茶中实现人性的解放,实现人生的超脱……如此数端,无一不关乎老庄之学,何况历代茶人更精研茶之义理,开掘茶文化之深刻内涵,竟发现饮茶是人类文化的"全息胚",一杯茶水竟可映出一个民族的文化风貌,包括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哲学、文艺、地理、民俗……有学者不无夸张地称之为"综合文化体系"。道家关于"道"的思想成为中国茶文化的精神内核。佛教是外来宗教,大唐时期禅宗兴盛表明佛教中国化的进程业已完成。茶最早用于祭祀,有"无茶不祭"之说。在佛门,茶不仅用于祭祀。饮茶也是僧人生活习俗,后来茶礼竟纳入僧家法律强制施行。《百丈清规》对于刚出现的佛门茶俗的发展和巩固起了决定性作用。怀海制定《百丈清规》后半个世纪,佛门茶事的文化层次迅速提高,不再执着于驱睡悦志,也不止步于自然无为的道家思想,僧人在饮茶中发现自己,见性成佛,向佛学和美学的最高境界--禅境靠拢。基于僧人对茶的认识,饮茶便进入山门,由泰山降魔大师"皆许其饮茶"到"百丈清规",再到赵州从谂"吃茶去",经几个发展阶段,饮茶已成"和尚家风",为"茶禅一味"的形成创造了前提条件。大唐三教并用的国策促使三教茶靠拢,并逐渐融合为统一的"大唐茶道",进而逐步形成在东方亚文化园中独树一帜的"中国茶道"。毫无疑义,中国茶道的文化底蕴是儒、道、释三教文化,不从三教文化入手,便无从了解中国茶道;因了三教文化的影响,中国茶道才成为一门内蕴很深的高层次文化,而有别于一般浮浅的物质文化;也正因为如此,中国茶道才成为华夏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其连续性、实用性和雅俗共赏的特点而独具魅力。
五、陆羽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陆羽作为一个引人注目的社会角色是怎样造就成功的呢?第一、大唐盛世为陆羽成就伟业打造了一个腾飞的平台。陆羽对社会的贡献,极而言之,没有陆羽就不会有大唐多姿多彩的茶文化;但没有震古烁今的"盛唐气象"也就不会产生陆羽的"茶学"。概括而言,是唐代的文化大背景为"大唐茶道"的创立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唐代的税收(榷茶制度)、商贸和贡茶制为"大唐茶道"的创立提供了经济基础,唐宫茶风的形成为"大唐茶道"的创立提供了政治基础。大唐"三教融合"的国策为陆羽整合"大唐茶道"注入了文化基因,构成为"大唐茶道"的文化底蕴。大唐三教并用的国策促使三教茶靠拢,并逐渐融合为统一的中国茶道。第二、大唐士子茶文化圈是陆羽成就伟业的沃土。陆羽的文朋诗友组成了一个足以体现大唐历史风貌的士子群体,这个群体的存在是陆羽成就伟业的沃土和助力、个性形成与发展的外因。第三、独具的个性是陆羽成就伟业的内因条件。陆羽性格中最可宝贵的特定是他潜在的挑战精神,这种挑战精神贯穿于他的一生,没有这种精神,他就没有勇气走遍大半个中国考察茶事,并写下一部名垂青史的《茶经》。陆羽一生都在向困难挑战,向孤独挑战,向权威挑战,向学问的未知领域挑战。所以他能成为大唐文化界的一个通才、奇才、怪才,成为中国茶学的奠基人和大唐茶文化的旗手、大唐茶道的整合者。他也是杂学的专家而非正宗的经学家;贯通三教的人物而非粹然儒者;心系"庙堂"的"隐者"及迷恋山林的"入世者";事业的成功者及可悲的"独处者"......这便是陆羽在中唐那个特定历史时期扮演的社会角色,他成功地扮演了这一角色。
陕西安康汉滨第一文化馆 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