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产于云南普洱、西双版纳等地,讲究冲泡技艺和品饮情趣。其茶历史悠久,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武王伐纣时期,传说云南种茶先民濮人,曾献茶于周武王。近年来,普洱茶由于功效奇特,宜于养生,而日益兴盛。班章、易武等,可谓茶界奢侈品,有语云:“千金易得,好茶难寻”。
1.生活在普洱江湖之外
对于红极一时的普洱茶,以前没有太大的兴趣。先生是个普洱迷,痴痴颠颠的,看上去有些走火入魔、不可思议。家中物品基本被其坚壁清野,只为能够腾出更多的空间,储存各式各样的普洱。
先生去地州出差,总会带回一件件、一坨坨、一块块、一饼饼的茶,更有甚者是网上订购,不断收到形形色色的包裹。每获一份新茶,总是洋洋自得,总要叙述下,茶之神韵与来之不易。整日生活在茶山茶海中,我却一直无动于衷。
2.沦陷普洱江湖之中
忽一日,与朋友在茶室小聚,谈到普洱的妙用,竟然有减肥的奇效,苦于减肥无路,屡试屡败的我突然如获至宝,欣喜异常,从此沉迷不拔。先是将家中的各类茶色据为己有,打上自己名号,逐一品尝。然后从书店搬回各类书籍,恶补普洱文化,免得被行家笑话。
不几日,“天资聪慧”的我,竟然出落得有模有样,仿佛行家里手,在生人面前,偶尔也可以摆摆架势,当然碰到真正懂茶之人或者骗子,难免暴露自己的无知。一次,在某高档茶室,被老板以次货冒充十年陈茶,虽然觉得其味难耐、腐败、怪异,但是苦于知识贫乏,不敢当场揭穿骗局。
3.混迹于大小茶市
此后,每逢周末,便混迹于各类茶叶市场,东家出,西家进,乐此不疲。茶商与其他商人最大的区别是比较有文化习气,卖茶的地方一般都装修得古色古香,并且准备了精致小巧的茶具,客人来了,先品茶,后买茶,自然而然成为一种行风,时间一长,很多客人与老板会成为朋友。
相熟的老板朋友是一位40出头的女子,温和而有耐心,讲茶论道,津津有味,每次都要用她最好的茶一道道把我们灌醉,然后不经意间填饱我们的肚子,掏空我们的腰包,让你真正体会到了那种文化消费所渲染的,心甘情愿与酣畅淋漓的快感。
4.四处寻觅精致茶具
慢慢的,爱屋及乌,从喜爱茶到喜爱茶具,流连于形态各异的茶具间,精挑细选,品评玩赏,起了收藏的雅兴与贪欲,形形色色、光怪陆离,纷纷往家里搬,家中的书房布置得跟专业茶室不相上下。
某年国庆,竟然邀上好友,前往景德镇,仿佛刘姥姥进大观园,大开眼界,爽到心口开出花来,张家出,李家进,被那些或淡雅、或奢华的茶具,弄得神魂颠倒,乐不思蜀。
短短七日,竟然又把口袋掏空,卡刷爆,战果丰硕。因茶具属易碎品,且体量太大,无法快递,只能托物流运回。节后归来,一个货场、一个货场地寻找、搬运这些五花八门、奇形怪状的茶具,成为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程。
5.茶山、茶室与茶树
登峰造极之举,是到了版纳,看见南糯山上有一百多户外地人买了茶山,竟然也生出此心,打起做茶农的主意。谋划着如何采茶,如何加工,如何制饼,连包装也设计好了。最终,因无可操作性,幻想破灭,只是空欢喜一场。
还有一段时间,在翠湖边的茶室,买下一饼茶,每逢周末,去喝上一泡。看着翠湖的海鸥,看着翠湖的杨柳,听着悠扬的古琴,一卷闲书,半日光阴,竟也有些出尘的味道。
最好的古茶,是同桌给的。某年培训,重逢“同桌”二字,相聚三个月,虽然皆已成人,但是重返校园,再获同桌之谊,还是非常深厚。毕业后,各奔东西,有段时间他去了一个很远的地方,每次回来,都要带回一袋自己亲手采摘的茶,这种几百年树龄的古树茶是很罕见的,不知道采一袋要花多久的时间。用精致的罐子装起来,一直舍不得触碰它,希望岁月能沉淀出浓郁的汤色与味道。
结语:
当下岁月,时光静好,隔三岔五,呼朋唤友,觅一方小院,寻一处清静,拿出茶与茶具,细细品味,慢慢琢磨。普洱的甘甜醇厚和着友情的温馨自然,身心浑然释放,才发现,普洱竟是沟通心灵的一座桥梁。沉醉在普洱江湖中的人,追求的是一份健康,身体的、精神的;向往的是一份文化,历史的、现代的……
作者:千雨千江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