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研学旅行”?
它和以前就有的游学、夏冬令营有什么区别?
所谓研学,和游学有交集,但也有差异,强调的是“研究性学习”,目的是鼓励学员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相应的课题,在旅行的过程中进行专题研究。
连日来,综合广播记者调查走访相关的研学旅行、研学营等产品,其中,不乏价格超过万元的高价研学产品,那么,体验过这些研学产品的学生和家长有着怎样的感受,种类繁多的研学产品,对孩子们的成长又带来了哪些影响?
世界那么大,让孩子去看看
研学旅行让孩子以集体生活的形式,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探讨学习,是学校生活的生动延伸,而这种集体生活是孩子成长岁月中非常珍贵的记忆。
包头鹏鹏的母亲-----吴女士
我坚信 “最好的成长在路上”我要陪伴孩子继续踏上研学的旅程,在路上感受探索、学习、成长。
每个假期我们都会一起出去,我觉得我要跟他一起去成长,一起走出去,即使不把它放在一个训练营,我也要跟他一起去用脚步认识世界。
近两年,像鹏鹏妈妈一样带着孩子研学的家长越来越多。节假日的高速路上、火车厢里,都会出现成群结队的家长们带着孩子研学旅行。他们或出现在各大博物馆、名胜古迹,或各知名院校…
孩子多数集中在五、六年级和初一、初二。
六年级的汤家雨
研学旅行不仅能让自己开阔视野,同时还让感受到国外的教育方式。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在北京的一个德国夏令营,这个营的老师全都是来自德国的,在那里体验到了德国老师的教育方式。
包头包括旅行社在内的各类机构开始纷纷推出带有鲜明“教育+旅游”色彩的产品,很多冠之“研学旅行”的名称。
包头少年火炬团-----刘燕:
包头就是一线的机构很少,,游学的多一些,做深度研学得相对少。从事这一行业的小机构多,大机构少。
研学旅行能否“说走就走”
为了孩子的成长,家长不惜血本、一掷千金。可能有些家长对于研学产品,还有着价高者质更优的选择标准。但是,事实果真如此吗?面对纷繁的研学产品市场,家长到底该如何选择,慧眼识真呢?
研学旅行时下大热,对研学旅行的探讨渐成潮流,其中不乏研学旅行不过是夏令营翻版。
回归本质,研学旅行要符合教育规律,绝不是说走就走的旅行。逐渐形成的研学热潮,其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1.旅游式“研学”遭部分公众吐槽
商业资本的逐利性使得当前的研学偏离了“学”的主题而只剩下“游”,引来了众多网民的吐槽:
整个行程沉迷特快列车和新空调硬卧无法自拔。
刚下火车一天跑八个景点的那种安排,实在是大跌眼镜。
行程安排与成人旅行团别无二致,孩子们游学归来,向大人汇报学习成果,只有那些观光景点,和旅途中同学的趣事。
2.绊住研学旅行的是这些问题
研学课程设计同质化,缺乏创新。
课程目标和内容简单,形式多停留在参观、游览,互动体验环节较少,学生参与性低,收获不大,活动效果不理想。
缺乏严谨的宏观统筹与整体规划。
预设方案简单,缺少对实际情形的具体考虑,可操作性低;前期准备不足导致过程中状况频出,不能理性应对、快速解决;未考虑到学生的相关知识储备情况,进而影响了学生对研学内容的准确感知。
研学效果评估机制有待完善。
缺乏可供实际操作的评价模式,学生在研学中是否有所收获全凭自身感知,随队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以主观印象居多,缺乏客观的、细化的评价标准。
研学旅行,不止有诗与远方
好的研学产品如果得以适当选择,的确是对孩子的成长大有裨益。但是,在眼下的研学市场,还存在价格高、门槛低、监管少等不容忽视的问题。
青少年心理专家-----李红霞:
我曾经帮助过一位因上了不合适的研学课程,后期产生心理阴影的孩子。他去那个班里有一项活动,是大家在互相挑缺点,初衷是提升你的抗挫折能力,也许是引导的过程当中积极向上的部分引导的不够,而且是互相喊给大家,这个环节让他觉得非常害怕,被那么多人说他不够好。开学几天之后,就不愿意去学校。总觉得是害怕别人说他不够好。
留言
“研有所思,学有所获
旅有所感,行有所成”
研学旅行,不止有诗与远方
更期待研学市场的发展脉络越来越清晰
更多的政策引导
掷地有声的监管措施
让孩子们快乐学习
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