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刚刚过去的国庆长假,研学旅游这一旅游新方式,凭借新鲜、个性,富有文化韵味的特色吸引了不少消费者尤其是家长的目光。研学游既是旅游产品的升级服务,也是教育服务的分支产品,不同以往的到此一游、走马观花,研学游追求更多的是参与、体验、互动。
包括温州日报小记者俱乐部推出的“跟着课本去旅游”在内的各种机构正是积极抓住了这个热点。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在旅游市场,面向青少年,结合文化的这种新形式渐成旅游新风尚。
研学游,正当时
按照最初的定义来说,研学旅游是指由学校根据区域特色、学生年龄特点和各学科教学内容需要,组织学生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走出校园,在与平常不同的生活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的旅游。不过实际上是,除了一些学校开展夏令营活动外,研学旅游市场正被各种公益、非公益的校外机构所占领。
作为消费者的孩子喜欢边玩边学,而买单的家长也乐意将孩子送到能边玩边学的地方去,让孩子在游玩中学习到相关的知识。自然文化遗产资源、知名院校、工矿企业、科研机构等都成为研学旅游比较受欢迎的目的地。
温州在研学游方面也不甘人后,积极探索。今年8月,雁荡山风景旅游管委会携手温州日报,联合主办研学游公益活动暨“全国研学旅游示范基地”建设研讨会,欲以雁荡山的“天然博物馆”地质科普为主题,打造浙东南首个全国研学游基地。
在当天亲子家庭体验景区课堂的活动中,24对亲子家庭跟随导游和指导教师——温二中教科室主任金佩佩的脚步,游览地质博物馆、大龙湫景区和灵岩景区。一路上,金佩佩引导着孩子们观察景区的地质地貌,让他们更直观地了解雁荡山火山地质的形成原因和科研价值,上了一节声情并茂的地质科普课。市瓦市小学的胡尔康如是说:“这是我第二次来雁荡,却有初见的激动与欣喜,短短一天收获满满。边游边学,学游兼得,我真喜欢这样的研学游。”雁荡山特色的研学主题和线路围绕山水文化、民宿、禅修等业态,将吸引更多的本地及外地家庭、学校、学生及科研群体,延长旅游链。
课本游,专注学
研学游内容众多,其中课本游因为主题的鲜明性,和与课堂高度的结合性,颇受欢迎。走出教室,抓住孩子爱玩、爱探究的天性,结合课堂设计旅游线路,让课本变得生动有趣。
朱自清故居、谢灵运纪念馆、郑振铎故居、夏鼐故居……温州的名人专题博物馆众多,在博物馆里上一堂和名人有关的课,不仅目之所及皆为学习内容,也有助于推广温州专题博物馆的文化资源,是一种良性循环。今年5月,郑振铎先生的20多名小小校友们——广场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到郑振铎纪念馆,体验了一节趣意盎然的阅读课。在郑振铎先生的纪念像前,同学们朗读先生的散文《猫》,体会其中的欢喜、悲伤。
今年9月,30余名温州日报小记者们穿着晚清服装跟着朱自清先生的足迹,徜徉于仙岩梅雨潭的青山绿水间,品读散文名篇《绿》。不再是空想的景,而是真正触摸出文字里的诗情画意。在进入梅雨潭之前,指导老师张驰在半山腰给孩子们朗读《绿》,背景音乐就是耳畔的梅雨瀑声。作者移步换景写“绿”,大家就和着文中路线移步换景看“绿”。如同稚童在牙牙学语时喜欢模仿大人,从而学着熟练表达一样,孩子也在赏景和品文之中,学着模仿,试着创新。
据悉,这是温州日报小记者俱乐部联合小众创意旅行特别开发《跟着课本去旅行》系列主题活动的第一站,今后还将继续推出铭记之旅、诗词之旅、名家之旅等。鲁迅笔下的三味书屋,叶圣陶欣赏的苏州园林,老舍挚爱的趵突泉,跟着课本里的诗词散文,寻访作者当年的踪迹,体会文学家诗人的那份意境和灵感。
亲子游,如何学
那么,如果不参加机构组织的研学旅游,家长该如何打造属于自己的亲子研学游呢?
温二中高级教师金佩佩老师以她指导过的雁荡山研学游为例,给亲子研学游支招:家长带孩子出去游学,出发前自己要对景点有所了解,指导孩子上网查找景点相关图像或视频,最好能和孩子一起做做游学攻略。“生活处处有科学,科学就源于生活。走近大自然放松心情的同时,注意观察生活,就能学到很多科学知识。”同时金佩佩老师还提到户外旅行,家长不要忘记给孩子上好安全课,比如万一父母走失后的联络方式,和孩子约定万一走散了的碰头地点,受伤或遇到危险时一定要知道马上求助等等。
指导过梅雨潭课本游的市少年游泳学校高级教师张驰老师则表示,想让“游有所得”,让出行感悟厚实,事先得稍做准备。在她看来,这些准备应该是轻松的,并不需要大张旗鼓或大动干戈。家长可以浏览一下本次出游相对应的文章,倒不必强迫孩子去品读,免得“神秘面纱”揭得太快,反败了兴致;可以先撇开文章,保留对文章的神秘感,只是简单地了解作者与即将要游览的景点之间的联系。从指导师的角度看,事前必须吃透文章。而相对于也许吃不太透的家长来说,最大的优势在于可以和孩子一同成长,一同享受充满惊喜,品味逛着看着的恍然之感。
对于低幼儿童来说,家长对他们的“学”的要求就简单多了,让孩子尽情释放天性即可。华妈妈给孩子的日本游行程中特别预定了造型不一样的新干线车次,“出国前教他认识了日本国旗,简单的问候话,做到这点我觉得已经足够,其他的就让孩子自己感受。”郭妈妈带娃出行多次,她表示经过多次“历练”,在这次十一旅行中明显感觉娃长大了。“不再对陌生的环境一惊一乍,好像已经彻底把酒店当自己家的意思了,叽叽呱呱的话也多了。”
手记
研学,给旅行加点料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作为一种旅游和教育结合的新模式,研学游无疑具备了这一特质。
读书与行路,在此间相辅相成。跟着专业指导老师零准备出游,它符合家长和小孩通过轻松休闲方式达到教育目的期待,因此也在欣欣向荣的发展之中。但研学游之于学习,并非一剂万能药。有人玩着也学着,也有人玩着就玩着了。毕竟研学游叫研学游,本质还是旅行。学是过程,放松才是目的。同样亲子游也不是带得远就好,带得多就好,带出国就好,这都需要以理性的目光看待。
至于研学游的准备工作,张驰老师的意见很是中肯:“无论选择哪一种提前功课,都建议在无压力的环境和心态下进行,不要让孩子在出行前就背了沉重的心理包袱,甚至让孩子觉得出游的目的是阅读文章和写作。出去一趟,完成几篇作文是附加产品,当成任务的话那就真的是背离初衷,南辕北辙了。”
旅行中的学习,不是一种刻意的东西,也不会立竿见影。旅行中的学习,更注重一种体验和沉浸,也许你看不到孩子的变化,更多的是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一直琢磨着,我花了什么代价,我的孩子就要收获到什么的话,也就会变成一种负担。因此抛却了太直白的目的性,积极尝试别样旅行,懂得将教育做到润物细无声,值得鼓励和称赞。
同时,研学旅游的本质特征是体验教育,尽管这种教育的宗旨可能是隐蔽的,但它是研学旅行的灵魂。教育的本质决定研学旅行具有公益性,因此,家长在选择研学旅游组织机构的时候,应睁大眼睛,选择有教育情怀和教育实力的机构。
作者:卓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