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听茶友说希望喝一杯好茶,在不了解对方喜好的时候,什么才是好茶?真是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
先讲一个自己经历过的小故事,看看好茶的概念在每个人心目中,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那年,我在中国茶叶博物馆做志愿者。
馆里为了推广茶叶知识,准备了六大茶类的代表茶样,方便大家品鉴学习。
我作为志愿者,为五湖四海的游客服务,
并有机会听取了来自各方群众对茶叶的品评感受。
江浙的游客只喜欢绿茶。
福建,广东的游客喜欢乌龙茶,觉得绿茶,黄茶不够味,不够香。
喝普洱的人群只觉得普洱的口感醇厚,生津回甘强。
外国客人最喜欢的只有红茶,喝到乌龙茶的时候,伸出舌头表示这是什么?难以接受。
茶,依旧是那六种茶,没换过。
为什么每个人对茶好坏的评价,如此巨大?
再讲一个关于普洱茶的故事。
那些年我在广州工作,芳村的茶叶市场是全国出名的普洱茶集散地。
刚开始接触普洱熟茶,喝的就是那种湿仓霉味。以至于有很长一段时间自己都是认为没有那种仓味儿的熟普都是不正宗的。
直到后来离开广东,普洱也只喝生普。干仓的转化更加甘甜,又重新对普洱好茶有了新的认识。
茶喝的多了,有了积累,刚开始只是对不同茶叶的香气,外形有初步的了解,对基本茶知识进行普及。
到后来,对品鉴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每一类茶都会去接触学习。但是大部分都是受市场上的流行观念影响,有时甚至是茶商的销售倾向的引导。比如山头论,古树论,年份论。
接触多了也会觉得这些好茶的说法,也都流于表面。没有真正解决“什么是好茶”的问题。
人们对习惯的事物都有一个先入为主的偏向。在接触新事物时,天然的有一种主观的审视判断。
如果感观都是主观判断,那么对于好茶的界定是不是就没有客观的标准了呢?答案显然不应该是这样的。
其实有很多人,对好茶是有认知的,只是他们呈现出来的观点不一样。
而且好茶的标准还有一些共通性,比如香气,苦涩度,醇厚,甜柔,回甘,生津,喉韵等。只是大多数人都只是站在某一个点上面去讲述分享。
有的老师,非常钻研工艺,可技术性太强没办法讲给大众听;有的老师,专研茶叶健康,他会告诉你这个茶怎么对健康好,为什么好;还有研究茶叶历史的老师,他把历史的细枝末节,经过考证写成文章来分享。
当然茶叶的知识相当庞杂,每个点也都非常的重要,最后会连成面,把我们的基础打得更加扎实。
一直在表面打转,纠结于现象,越学越复杂。其实解决的方法只有一个:找出底层逻辑,培养专业系统的能力。
这才是学茶的真正的困境。
如何系统的培养能力呢?一方面要多试茶提升自我的品鉴能力;一方面要站在更开阔的视野和格局上去看待茶。
现在的我会觉得,所谓好茶,是要在一定的语境下来讨论茶的味道的。
首先喜欢红茶的人,让他喝绿茶,他当然觉得不好喝。就好比你的猫和我的狗是没有可比性的。特定的语境下讨论,比如普洱茶语境,乌龙茶语境,这样好茶的标准就会更清晰。
其次是要在同一维度下作比较,要不然你谈文化,他说运营模式、品牌价值。你谈个人认知,他说农业规律。不同维度对话下的比较永远得不到统一的结论。
对于一些受过市场教育的茶客来说,他们会认为他们觉得好的茶就是好的,但是这样的“好”是相对主观的;或者说有些商家为了销售,他说这是好茶,或者说是他接触到最好的茶了,这些都是相对主观的。
客观来说,好茶的定义一定是大家都会喜欢的。人对美好的体验近似相同。例如对花香,果香的迷恋,口感的醇厚,柔顺,回甘.....对涩味儿,苦味儿的天然敏感。都会是对于一杯好茶的评价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