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天到市场买菜,光顾的菜摊子边上摆着两筐榄角,一枚枚黑色的榄角在阳光的映照下,散发着油亮油亮的光芒,一阵独有的清香扑鼻而来。哦,不知不觉,又是一年新榄角上市的时节了。
乌榄,又叫黑榄,是橄榄科橄榄属常绿乔木,在岭南地区是常见的树种,它对生长环境并不挑剔,路边、河边和山脚下随时可以见到乌榄树高大挺拔的身影。
乌榄每年清明后开花,挂果后果子呈青色,一簇簇的果实隐藏在绿叶间,若不仔细观察,有时候不一定能发现它们的存在。乌榄果实通常在中秋后成熟,一颗颗饱满的紫黑色果实挂满枝头,甚是诱人。榄树寿命较长,如果村里某位老人说家里的乌榄树果实他的爷爷也摘过,那肯定不是吹牛,因为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榄树的确随处可见。
采摘乌榄,家乡话谓之“落榄子”,落字在这里是个使动用法,使榄子落下的意思。虽然不是什么技术活,但也是件不容易的事,因为榄树挂果的位置都是高枝,贸然攀爬有一定的危险性。通常要架起梯子爬上树干,再用绳子把竹箩吊到树上用绳索固定好,再用带钩的竹竿将长有乌榄的枝条钩近,摘果放入竹箩里。对于那些长在高高树梢的果实,只能挥动竹竿,将它们打落地面。遇上谁家采摘乌榄,孩子们都会跟在树底凑热闹,集中精力望着树上,一旦有打落的乌榄,便一拥而上,帮忙拾回竹箩中或放入自己的小篮子里。有时候乌榄会被打到树下的草丛里,小伙伴们就会蹲下细细找寻,每找到一枚,都要欢呼雀跃一番,像收获“战利品”般,乐趣无穷。乌榄树不仅寿命长,而且高产,一棵树每年收获上百斤是司空见惯的事。摘下的乌榄挑回家中,主人家都会分一部分给亲戚和邻居,共同分享收获的喜悦。
采摘下来的乌榄虽然已经成熟,但因为带有涩味不能生吃,须制成榄角才能去掉其中的涩味。榄角的制作方法并不复杂。只需烧一锅水,控制好水温,把乌榄放到热水中浸泡变软时捞起——水温太高或浸泡太久会把榄肉煮烂,再用小刀等工具在榄身中部位置划一圈,轻轻一捏,榄肉便一分为二并与榄核分离成为榄角。往榄角里填上食盐,制作过程就算是完成了。但中途注意不要碰上油类物质,一旦粘油,榄角很快就会变质,不利长期保存。做好的榄角放进陶罐里存储,需要食用的时候就取出来。即使存储很久,特有的乌榄香气依然不散,入口不腻。
榄角制作方便而且容易保存,深受以粥食为主的山民们的欢迎,在过去物质并不丰富的年代,更是佐餐的主要菜式之一。母亲不止一次提起她和同学们带榄角上学拌饭的经历。时隔多年,这些忆苦思甜教育,我依然记忆犹新。随着物质的丰富和饮食的发展,榄角被应用到了蒸鱼和煸肉等菜式当中,鱼和肉的鲜味,结合上乌榄那独特的清香味道,特别下饭。
腌罢榄角,孩子们便迫不及待地将剔出的榄核占为己有,因为榄核晒干之后,用石头或锤子等硬物把榄核敲开,里面藏着的三颗榄仁,是香甜可口的天然零食。有时候遇上小贩进村收购榄核,卖掉还可以换点零花钱呢。孩子们还经常玩一种叫做“推榄核”的游戏,“推”字在家乡话里是投或者掷的意思。先是在地上挖一个小坑,每人放入若干颗榄核,堆成一堆,然后通过猜拳来决定推掷顺序(有时候谁放的榄核多谁先掷),在一定的距离上用一颗大的榄核瞄准投掷,被击中弹出的榄核就归投掷者所有。那些比我们大一点的哥哥们,他们有经验和力气,知道投掷的诀窍甚至会在玩的过程中使些小心眼,成为游戏最终的胜利者,而我们只能眼巴巴地看着他们将大部分榄核赢走。
现在无论城市还是农村,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餐桌上的菜式越来越丰富,榄角在日常饮食中的意义和地位也发生了变化,但那独特的香气,依然是一种难忘的记忆,是一种地方饮食文化的传承。
作者:林昌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