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到,中秋到,家家团圆人欢笑。”小时候,每当听到别的小伙伴说起这首关于中秋节的童谣,我心里总有一种异样的感觉。我不明白,别人家过中秋节都能团圆,为何偏偏我家的中秋节父亲总要在外面过?
后来,我才知道,父亲是一位负责修建水电站的水利工作者。他们一个工程干下来,十月八月寻常,三年两载也并不新鲜,这样的工作性质注定了父亲只能舍家守业,与亲人聚少离多。
1984年的中秋节前夕,母亲收到了父亲的来信,信中说他们在湖北的工期即将结束,他要回家陪我们过中秋节。听说父亲要回家过中秋节,哥哥激动得一下把我抱了起来,姐姐的脸上也很快绽开了一朵花。母亲表面上挺平静,但我们谁都看得出,母亲比我们更盼着父亲回来,要不为啥得知父亲即将回来的消息,母亲连做饭都哼着小曲呢?
中秋节那天,姐姐和哥哥从早晨就一次次去村口张望,却始终不见父亲的人影。后来,天渐渐黑了,阴沉沉的,月亮躲在云层里,迟迟不肯出来。院子里的丝瓜架下,懂事的姐姐和哥哥精心摆好了月饼和瓜果梨桃。随后,他俩又抱着一线希望急匆匆去村口迎接父亲了。我也想跟他们一起去,母亲不让,我只好乖乖坐在丝瓜架下,守着月饼,等着父亲……
那天,我记得姐姐是哭着回来的,哥哥眼圈也是红的,母亲哄了姐姐,又安抚哥哥,可我明显看到,母亲的脸上同样写满了焦躁不安。在那个通讯尚不发达的年代,除了等待,除了焦灼,还能有什么办法呢?丝瓜架下的月饼落寞地躺在那里,母亲劝了半天,除了我,姐姐和哥哥都没有伸手去拿。那个中秋节,我们的心情就像阴沉的天空。夜深了,我咬着手里的最后一口月饼睡着了。转天早晨醒来,母亲的眼肿得很厉害,我猜,母亲一定是担心父亲,整夜未眠。
转天中午,父亲总算背着大包小包回了家。原来,由于列车晚点,父亲到达北京时已经错过了回家乡的长途车,只得在北京暂住一夜。看到父亲平安回来,我们兴奋得围着父亲一刻都不想离开。而且,更让我们惊喜的是,父亲还带回了好几斤北京传统的“自来红”月饼——中秋节过后,人家商店降价销售,父亲一高兴,就多买了一些。
农历八月十六的晚上,月亮早早地升上了夜空。我们全家人围坐在丝瓜架下,一边赏月,一边大口吃着父亲带回的北京月饼,别提多开心了。父亲把我搂在怀里,骄傲地说:“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咱们家今天过中秋,再合适不过了啊……”
1984年的中秋节,成了我们全家人永生难忘的中秋节。
作者:马海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