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南风起,麦子黄,新麦登场,颗粒归仓,农家辛劳一年的心盼来了希望。六月,十数年的忍酷暑,战风霜,寒窗苦读,语数英综,都在高考这一刻得到了释放。高考,六月绕不过去的一个重要篇章。
13年前,我参加高考,最后考上了我们当地的一所大学,不理想也不算差,毕竟有学上。
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则明”,苏格拉底也说“认识你自己”。回味自己当初的高考,用戴建业教授的一句话讲就是:“自抑自贬既不忍,自吹自擂又难为情”。自己当初付出多少,成绩比语言和文字都有说服力。当然,在付出方面,我愿与大家聊聊我的困惑与苦恼、失败与教训。
现在,我已记不清高考考了多少分,但脑海中永远的刻着数学38分,在数学满分150分的情况下我只考了38分。管理学中有个“木桶原理”讲的是:“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这个原理也称为短板效应。如果这只桶的木板中有一块不齐或者某块木板下面有破洞,这只桶就无法盛满水。”数学是我盛不满水的那块短板,是我一辈子的痛点。至今,某一段时间精神紧张时,做梦都还在高考考数学。
没有人天生不喜欢某样东西,就像我,对数学原本也没有什么仇恨,也不是一窍不通;只是在初中时遇到一位不怎么喜欢的数学老师,而后越发讨厌数学,高中时想努力学也跟不上了,以至于高考数学考得惨不忍睹。学生遇到什么样的老师,就像青年男女谈恋爱一样,全凭两人的缘分和各自的福分。遇到天资聪颖的学生,老师会有种“得天下英才而育之”的幸福感,遇到心仪的老师,学生对这门课就会下十二万分的心,想学不好都难。我对数学则是像遇到上辈子的冤家仇人一般,上数学课对我来说是一种炼狱般折磨,45分钟的课时我能看不下10次手表,总是期盼快点下课。哪怕高中时数学老师费尽心力开小灶想挽救我,我依然对这门课提不起兴趣,有种缘分尽了的感觉。
高考后曾对父亲说起自己没能好好学数学的不安和考不上大学的担忧,那时的自己心里很痛苦,不知道人生的道路要怎么走。父亲却笑着说:“考上的如牛角,考不上的如牛毛”。我想不明白为何父亲会那样淡然,他小学教师的工资仅够家用,供我上学靠的是卖粮食和母亲替别人挖沙挣的微薄工钱,我那么不争气,他却没有一丝责怪的意思。
高考不能定终身,高考也不是唯一出路,但对考生来说却是最重要的一条路。司马光《答陈充秘校书》中言:“夫射者必至于的,志于的而不中者有矣,未有不志于的而中者也”。如果再给我一次高考的机会,我定会奉司马文正公言为座右铭,提前立下志向,立下我高考的目标和每个阶段的目标,脚踏实地地去完成,当然,我也会试着爱数学。
布谷鸟在田间地头吟唱着“割麦种豆”的旋律,提醒着麦收开始了。田里不仅有种子,更有汗水和希望,在这收获的季节,祝愿大家都能称心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