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初三时,朱小成老师才27岁,却是已有六年教龄的老师了。
他有一头褐色的头发,皮肤白皙,戴着方框眼镜,眼睛大而明亮,白色的衬衫总是扎在深黑的裤子里,嘴角永远带着一丝笑意,就像偶像剧中的男主角。他在黑板上给我们演算一个个数学公式时,我发现他的眼里星光闪耀,所以,我们班那些因数学成绩不好而自卑、经常脑袋一片空白傻盯着书本看的女孩子们终于抬起来头,欣喜地看着满脸阳光的他。他柔和又风趣的话语,严谨而务实的态度,让大家觉得数学真有意思。
月考过后,朱老师拿着试卷笑眯眯地走进来,我们以为考得不错,因为他笑得比以前更加灿烂。他慢慢地把试卷放在讲桌上,开始把大家错的比较多的题集中讲解,我们听完,觉得题目太简单了,可是,好多人都做错了。他在我们的一片懊悔声中评讲完试卷,缓缓地说:“如果你们知道自己为什么错了,那就比得了满分还好。每一次失败都是一次重要的成长,这些成长终会带你走向成功。”当时,这些话还比较新潮,因为其他的班主任都提倡“不想打胜仗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考第一的学生不是好学生”。就像他给我们讲解每一道题,如果每个环节都做到严密、准确,又怎么会做不对呢?如果我们能在每一次错误中获得一点点成长,又怎么不会成功呢?他无声的笑容比一百句批评更加击中要害,让我们更加专注和细心。
在分数至上的年月,朱老师首先关心的从来不是分数,尽管我们考得好他会得到不错的奖金,但是他更看重我们品质的培养和能力的提高,用现在的话说,他更在意我们能否通过学习成为一个具有健全人格的少年。
那时的我成绩很好,人缘却较差。我总是为了提高分数绞尽脑汁,却常常忽略其他同学。譬如搞卫生,我惦记着数学还有几道题没做完、马马虎虎弄一下就跑到教室学习了,譬如晚会节目排练,我想着语文文言文还没背完又提前离场了。久而久之,很多同学都不喜欢跟我在一个团队。有时候,我也很想改变我的生活方式,却害怕改变后我的成绩下降了。朱老师很少直接批评一个人,他总是旁敲侧击,不经意间让我们产生顿悟,然后悄悄地发生改变。
初三的时间是紧张的,但是每一次班会课朱老师都会用来跟我们聊天或谈心。他经常选择一些励志或为人处世的文章给我们读,有时是他读,有时他说要请一些普通话好的同学来读。其实是换种方式让我们更加深刻地领悟文章的精髓。有一次,我读的文章刚好是刘墉《迎向开阔的人生》中的一篇文章。内容我已经不太记得,但我当时觉得文中的每一句话都是在影射我。后来,我又看了很多刘墉的书,心境也因此有了一些改变,至少我愿意打开心窗,让同学们走到我的世界里来。
真正让我改变的是中考的失利。我并没有按照朱老师的预期考上最好的高中,而是进了一所相对差一点的高中。那时,羞愧、失望让我沉湎在过去的失败中,一时难以适应高中的学习生活。伤心失意中,我给朱老师写了一封信,原本也没有指望他能回信,没想到他一笔一划地给我写了几页纸,还分析了我的优缺点,最后一句话是:成长比成功重要。当你能把握住每一个成长的瞬间,你必定会成功。加油吧,你永远是我最优秀的学生。我热泪盈眶,想想自己多年的孤傲、不可一世,失败难道不是早早就注定了吗?
我开始反省自己,积极参加高中的社团活动,向身边热情开朗的同学靠近。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并决心去改变时,一切都不是那么困难了。我不仅获得了同学们的认可,成绩也飞跃提升。
我也遇到了许多学习上的困难,每当想要放弃时,就会想起朱老师的话:成长比成功重要。哪怕是高考前最后两次重要的摸底考试没有考进班级前三名,我也只是把它们当做成长的垫脚石,乐观镇定地走进考场,迎接我人生中第一次大的挑战。就算我考不上心仪的大学,我也已经全力以赴,我将无怨无悔。终于,我考上了重点大学。当我拿到录取通知书时,我最想分享的人就是朱老师。是他,将我从分数堆里撵出来,让我感受到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成为一个精神丰富、健康成长的人。
二十多年过去,有很多和我一样的学生,在像朱老师这样的基层教师的教育下考上大学,留在大城市生活、工作。而他们却一直在镇上,像一根平凡的火柴,继续点燃孩子们心底的火种。他们或许在逐渐老去,但,那些意味隽永的话语早已成为我们一生的精神瑰宝,指引我们无所畏惧,一路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