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前夕,笔者和几个文友前往遂溪县杨柑镇忐忑塘村(现叫祝君村)瞻仰革命烈士钟竹筠故居。
车子驶经一条笔直的大道后,绕到一条楼房错落有致的村庄,指示牌指向前面300米处,见到一座简陋的瓦房,瓦房坐落于一排排绿树掩映的庭院之中,在庭院中央,映入眼帘的首先是一座栩栩如生的汉白玉雕像,这就是革命烈士钟竹筠像。
此时从烈士故居走出一位残疾老人,引领我们进入烈士居故陈列室。
烈士故居陈列着钟竹筠的生平简介和革命事迹,我们一边阅读,一边回味,这些文字图片像穿越了历史时空的雷电,震撼着人们的灵魂。
革命烈士钟竹筠(1903—1929),中国共产党早期优秀党员,生于广东遂溪县杨柑乡忐忑塘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1921年秋,她考入北海贞德女子学校,在这里阅读了许多进步书刊,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新思想并走上革命道路。1925年5月被广东四大农民领袖之一的黄学增选派到广州第四期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在这里他接触到周恩来、彭湃、恽代英、阮啸仙等共产党员并受他们的影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广东南路地区最早的女共产党员。之后,回乡开展农民运动。
1926年10月,钟竹筠受党组织委派,来到广西防城县组建第一个县党支部并任支部书记,坚持地下斗争;1927年9月,由于叛徒出卖,钟竹筠不幸被捕,面对敌人的威胁利诱和酷刑折磨,她始终坚贞不屈;1929年5月31日,钟竹筠在北海西炮台英勇就义,年仅26岁。
在烈士故居陈列室,当我读到钟竹筠烈士就义前夕将身上唯一的一支钢笔托小姑转赠给儿子时,我眼泪盈眶,一段不寻常的往事浮现在我的眼前——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我从一所农村初中考上县城高中,第二年清明节前夕,一次校会课学校邀请了一位校外人士来学校讲课,只见主席台上坐着一位精神矍烁的老人,校长介绍说,这位就是韩道同志,他在县烈士纪念公园工作。此时似乎台下并没有什么反应,当校长说到韩道同志生于革命家庭,他的父亲就是中共遂溪县委第一任书记韩盈同志,他的母亲就是革命烈士钟竹筠同志……未等校长说完,全体同学纷纷站立起来并报以长时间的掌声。
第一次听到钟竹筠烈士的故事时,立即想到《红岩》小说中的女主角江姐,江姐原名叫江竹筠。开始我还以为她们是同一个人呢,后来又觉得蹊跷:怎么名叫竹筠的女人总是那么坚强不屈,视死如归的呢?之后我查阅了《新华字典》,从中了解到“竹筠”的含义:竹筠者,翠竹也。于是我想起了郑板桥那首名诗《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在我感觉中,这首诗就是钟竹筠烈士品格的真实写照。
那次校会还有一个细节令我记忆犹新。当韩道老人指着台上放着一个精致的木匣子让我们猜一猜里面装着什么东西时,有的同学说是金银珠宝,有点同学说是贵重药材,老人摇了摇头并从层层的包裹中取出一件陈旧的物品——一支黑色的钢笔,然后老人娓娓地讲起韩盈和钟竹筠的革命故事。
老人最后动情地说,世上谁都有父母,他亦有,但自从他懂事起从未见到亲生父母,据说就在他牙牙学语和蹒跚举步的时候就失去了父爱和母爱,只有这支钢笔才能见证他的父子和母子关系。透过这支钢笔,他能感受到母亲温馨的爱,透过这支钢笔,他能感受到母亲谆谆的教导,透过这支钢笔,他还能感受到一种坚强不屈的力量!
老人还说,他十分珍视这支钢笔,平生只两次用过它。一次是写入党申请书时,还有一次是向上级有关部门申请建设遂溪县革命烈士纪念公园的报告书时。
此时我终于有所感悟:这一支钢笔不仅蕴含着崇高的母爱,更蕴含着丰厚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