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正月十五是中华民族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这一天称为上元,其夜则称元夜、元夕、元宵,元宵名称一直沿用至今。古人在元宵之夜,都要点起千万彩灯,举办观灯赏月、燃灯放焰、戏猜灯谜、共吃汤圆等活动,灯是元宵的主要节俗之一,故又常以灯节称之。时至今日,很多传统得以继续并传承,元宵节的仪式,承载着中国文化的律动,也描绘着家国情怀底色。这些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不仅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借助各种载体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浓郁了家国情怀。于古典诗词中感受元宵节的魅力,别有一番情致。
唐代,元宵灯节正式成为国家法定假日,各官署都停止了办公,首都长安,在元宵节前后三天,也取消宵禁的限制,以方便人民赏灯。这难得的三天内,上至王公贵族,下至贩夫走卒,无不出外赏灯,以至于长安城里车马塞路,人潮汹涌,热闹非凡,唐诗中可见唐朝彩灯规模之大。
苏味道《正月十五日夜》记其盛况:“火树银花合,星桥铁索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妓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简直如一幅画,再现了当时长安元宵夜的情景:满城火树银花,完全是个花灯的世界,连护城河上的桥梁也满是灯盏,远远望去,如同星桥,游人涌动,遮掩了马匹蹚起的尘土,明月升起,似乎是追随游人也来观灯。卢照邻《十五夜观灯》道:“锦里开芳宴,兰缸艳早年。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绚丽多彩的元宵灯火将大地点缀得五彩缤纷,甚至与天穹连成一片,连接天河的灯光烟火好像是星星坠落下来,高楼上的灯似月亮悬挂空中,美丽女子的笑容映照在九枝火光下,这是一幅多么壮观美丽的大唐元宵图。郭利贞《上元》道:“九陌连灯影,千门度月华。倾城出宝骑,匝路转香车。”大街小巷张灯结彩,家家门外月华如昼,男女老少街上观灯,车水马龙好不热闹。如此盛况,难怪崔液《上元夜》说:“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正如现在的人玩微信网购上瘾,唐人元宵赏灯也是上瘾的,一旦错过,不仅遗憾,心里还难受。李商隐有一年无法去长安观赏盛大的灯节,郁闷之际,作《上元夜闻京有灯恨不得观》云:“月色灯光满帝都,香车宝马隘通衢。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元稹《灯影》云:“洛阳昼夜无车马,漫挂红纱满树头。见说平时灯影里,玄宗潜伴太真游。”东都洛阳灯节时漫挂红纱满树头,一片繁华,与长安灯节比起来,实在不遑多让。
唐代的彩灯制作精美,式样别出心裁。段成式在《观山灯》中,对彩灯作出细致的描写:“火树枝柯密,烛龙鳞甲张。”高大的灯火之树,勾画出密集的枝柯;巨大的龙形灯盏,张开了鲜艳的鳞甲。如此造工,可谓惊人。张说《踏歌辞》道:“龙衔火树千灯艳,鸡踏莲花万岁春。”所谓龙衔火树、鸡踏莲花,也是对花灯造型的具体描绘。
宋代以后,元宵节越来越繁华热闹,自宋太祖开始,张灯日数增为五天,明代更增为十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人们不但在节日之夜观灯赏月,而且尽情歌舞游戏。更为浪漫的是,青年男女往往在这个欢乐祥和的日子去追求爱情。明代张岱《陶庵梦忆》详细记载当时灯节的情景:“更子其地斗狮子,鼓吹弹唱,施放烟火,挤挤杂杂,大街曲巷,有空地则跳大头和尚,锣鼓声错,处处有人围簇观之。”
欧阳修《生查子》道:“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回忆从前幽会,充满希望与幸福,可见两情是何等欢洽,而周围的环境,花、灯、月、柳,都成了爱的见证,美的表白,未来幸福的图景。辛弃疾《青玉案·元夕》道:“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由于古代的未婚少女平时足不出户,只有元宵节才被破例允许结伴出门看灯赏玩。所以,元宵节又成了中国的“情人节”,青年男女借出游结识新人或幽会,流连忘返。
元代元好问《京都元夕》道:“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可见元代京都元宵的热闹场面,到处是盛装打扮的游人,大街小巷到处在舞弄着花灯,孩童们互相追逐打闹。明代唐伯虎《元宵》道:“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元宵这天,不仅都市红火喜庆,乡村同样热闹非凡,灯月映照下的村姑青春焕发,尽情欢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