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吹过,道路两旁的树叶簌簌作响。远远望去,像掌纹似的小路盘踞在萌渚岭山脉中,崎岖山路的黄白与满园茶叶的青绿相互呼应,像一幅泼墨山水画。
温暖灿烂的笑容,简单干净的着装,淳朴率真的言语,这便是和蔼可亲的蒋太伦蒋伯给人的第一印象。他是开山白毛茶制作技艺第八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出生于1961年的蒋伯是贺州市八步区开山镇开山村的茶农,也是当地著名的制茶高手。
仔细清洗茶具,将茶叶轻置杯中,放入热水浸泡,顿时茶香四溢……蒋伯眼角含笑,熟练地进行一番操作后,便自豪地说起开山白毛茶的历史和自己与开山白毛茶的不解之缘。开山白毛茶是开山原产地优良品种,人工栽培制茶始于明代初期,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其制作选茶很严格,一般在清明前三四天,茶树嫩梢长到一芽一二叶即采摘,仅采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采摘的当天必须是晴天,然后自然晾放三四个小时,茶叶要在清明前晒两天。
蒋伯自1980年起便在东南茶场里干活,跟随他的父亲学习白毛茶制作技艺。1984年,他承包了东南茶场,从茶树的种植、管理,到茶叶采摘、叶芽挑选、炒制等一系列工序,他都全程参与。经过多年的学习、实践,他的制茶技艺愈发精湛,所炒制的茶品也得到了当地群众和外地客商的认可。如今,61岁的蒋伯已经将茶园面积扩大到800多亩,种植的茶叶有10余个品种。
蒋伯茶园里的茶树属灌木型小叶种类,高约1米,品种优良,叶子形状椭圆、质感柔软。蒋伯说:“每一片茶叶都是不可复制的。茶的品质不一样、批次不一样、土壤所含的微量元素不一样,口感也会不一样。”
指尖轻捻,翠绿的茶叶便完整地落入蒋伯手中,只见他拿起刚摘下的茶叶放入口中细细品味。见我疑惑,蒋伯解释道,这样吃有机开山白毛茶,既能清新口气,又能败火护肺。蒋伯继续介绍,开山白毛茶要求在300多度高温的炒茶锅里制作,不能带任何防护工具,手需要不停地翻炒着,要用手细细去感受茶的烘干程度,经历三炒三揉后再自然放凉,制作工艺繁复独特,制作方法代代相传。
说起茶叶历史头头是道的蒋伯,却在说白毛茶制作这项技艺的传承时难掩唏嘘。因为开山白毛茶整个生产加工过程时间长、难度大、习艺周期长,管理茶园时风吹日晒雨淋,采茶、炒茶夜以继日地连轴转,纯手工制作劳动强度大,很多年轻人不愿学炒茶技艺,传承人出现了“青黄不接”的局面。“不过办法总会有的,现在,政府对非遗传承也很重视。”说着,蒋伯又恢复了信心。
茶叶加工厂房旁杨柳依依,微风吹过,枝头上的柳叶便轻轻地落在蒋伯肩头,从茶园里飘散出的阵阵茶香,讲述着蒋伯与开山白毛茶的悠悠流年。
作者:谭小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