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六堡茶可谓火出圈了:在党的二十大召开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广西代表团讨论时,听取了党的二十大代表、六堡茶制作技艺的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祝雪兰对六堡茶的介绍,并询问了六堡茶的一些特点;
11月26日,“与院士面对面——宣讲二十大精神·共话六堡茶高质量发展”活动在梧州六堡茶文化展示中心举行,第二十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刘仲华作主题发言;
11月29日晚,“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其中,就包括了广西六堡茶制作技艺项目。
……
六堡茶“爆红”,固然有其独特品质与工艺得到消费者与专家认可的因素,也和社会各界长期推广茶文化尤其是六堡茶文化的努力分不开。
俗话说:盛世饮茶。在养生保健理念深入人们生活的今天,饮茶是时尚,而茶产业也成为带动广大群众增收的绿色产业。然而,推广茶文化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此。早在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就明确指出,“茶深深融入中国人生活,成为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从古代丝绸之路、茶马古道、茶船古道,到今天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茶穿越历史、跨越国界,深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推动下,“中国茶”已成为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发展茶产业,弘扬茶文化,能够更好地满足人民的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在六堡茶火起来后,我们又该如何写好六堡茶文化的发展篇,推动其更好地走向世界呢?《茶船古道》一书的热销与获奖,或许能给我们一个启示。
《茶船古道》被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会长誉为“迄今为止介绍梧州六堡茶与茶船古道最为权威的工具书籍”。该书的作者大量采访老茶人、茶商等历史的见证人和亲历者,在掌握了有关茶船古道的第一手珍贵史料的基础上,真实反映了数百年间茶船古道沿线国家、地区与六堡茶相关的事件与人物掌故,是六堡茶文化乃至中国茶文化对外交流,以及中国茶叶贸易输出的鲜活佐证。但是,《茶船古道》虽是一本茶书,却不局限于技术路线,而是文化性、可读性极强的读物,其专注于历史与现实、产品与文化的对话,章节环环紧扣,论述深入浅出,故事引人入胜,标题整齐对仗,使茶船古道由一个历史概念丰富为生动可感的脉络和图景,让积淀已深的六堡茶文化底蕴活化起来,由此引发了受众的极大共鸣。在纸质媒体备受新媒体冲击的当下,这本标价不到一百三十元的图书,在网络销售平台上竟然加价出售,而且,购书者不乏东南亚国家的消费者。最近,这本书获得了广西第十七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著作类三等奖。可以说,“《茶船古道》文化现象”是创新理念生动讲好“梧州故事”,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质量传播的成功探索。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鉴,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如何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这是我们亟待破解的一道共同的命题。笔者忽然想起了一段歌词:“花儿为什么这样鲜?为什么这样鲜?哎……鲜得使人,鲜得使人不忍离去,它是用了青春的血液来浇灌。”六堡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园地的一朵花,只要我们用心血去浇灌,推动它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它就能更加鲜活动人,其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亦然。
作者:田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