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农业资源富集,竹、茶、酿酒专用粮、油樟、蚕桑面积,肉牛、生猪出栏量均居四川省前列, 拥有"中国早茶之都"、"白酒原料之乡"等称号。"十三五"以来,围绕着打造现代特色农业强市,宜宾市建成了"5+2"的现代特色农业产业体系(竹、茶、酿酒专用粮、蚕桑、油樟、生猪、水产业),并在构建完善中不断呈现出产业化、地域化、精深化和外延化趋势。
产业化。农业逐步实现产业化过程中往往会伴随出现更成熟的产品体系、辐射范围更广的品牌效应、更标准化的生产过程、经济效益更大的经营模式等,目前宜宾部分产业产品体系已初具规模,如竹产业形成了包括竹浆造纸、竹浆粕、竹纤维、竹笋加工、竹饮料在内的多门类加工体系;部分产业如茶产业,进一步地在品牌打造上有了突破,形成了以省级大区域品牌"天府龙芽"为统领,以"宜宾早茶""川红工夫""屏山炒青"市级公共品牌为重点的发展体系;各大农业产业生产也进入更标准化、集约化发展阶段,建立了各类现代产业园区/生产基地;在经营模式上,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合作社+农户"等协同发展组织模式进行农业生产经营,开展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管理、品牌化营销,实现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
地域化。在聚焦农业产业优势的同时,宜宾结合平坝浅丘、河谷、乌蒙山区生产条件及各县区资源禀赋,按"一县一特色"原则明确了3区7县未来农业主导产业,并因地制宜在全市范围内布局水产、生猪产业。通过区域化布局有的放矢地发展各区优势,尽可能地减少区域间的重复建设和分散布局,降低生产成本,形成规模效应。
精深化。不断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在优化原产品打造农业精品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拓展。以川茶集团为例,除了提升生产环节标准化、智能化外,还不断创新品类,聚焦消费者需求推出花茶、果茶、速溶茶以及茶食品,同时在销售环节利用电商的利好趋势与全国多个电子商务平台合作,根据电商平台个性化需求进行产品定制化生产。
外延化。通过与第二、第三产业结合,各农业产业涵盖范围不断外延,最大幅度地提升了产业利润空间。最常见的是农业与旅游业的结合,比如宜宾多县区都开发了兼具生产、养殖、观赏、采摘、休闲康养等综合功能的果、茶产业基地。另外,宜宾农业与餐饮业、金融业等的结合也不少见,比如筠连县筠牛集团,其在拓展养殖场规模和肉牛产量的同时开始进军餐饮业,对牛肉深加工、餐饮连锁的供应链、生鲜超市配送、休闲食品等进行全方位布局;筠连县农商行推出"好牛贷"信贷产品、平安财产保险推出养牛保险等金融产品解决了养殖户的资金困难。
宜宾农业产业体系发展势头良好,但其中仍存在很多薄弱环节,比如,产业集约化水平不够高,突出表现在规模化水平、科技水平、加工转化能力等方面,耕地规模流转率为15.93%,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以上;全市拥有65个现代农业园区,总面积仅194万亩,单个园区平均产值0.35亿元,带动农户322万人(次),农业园区规模不大,综合效益不够高,与省内外先进地区的现代农业园区相比差距较大,示范带动作用不够强;农业科技水平较低,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为48%,低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农业加工转化能力不强,农产品加工产值和农业总产值比在0.68左右,低于全省、全国水平;其次,综合实力强的产业龙头数量少。缺乏产业龙头、旗舰企业,整体综合实力不强,目前全市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50家,销售收入上亿元的仅39家、占16.8%,尚未培育出50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水果等产业缺乏市级龙头企业带动。最后,缺乏全国性的农业精品品牌。提高农业产业竞争力,最基础的还要从农业产品自身品质入手,目前宜宾酒、竹、茶等产业规模和数量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但农产品精品、上品少,农产品特色不够突出,虽然形成了"公共+区域+企业"等多层次的品牌体系,但仍缺少全国性的农业品牌,品牌文化挖掘不深,宣传意识比较薄弱,品牌规范使用率不到5%。
要实现乡村振兴,改变农业产值低、竞争力弱、农民收入效益低的现状,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必然的方向。未来宜宾将在夯实重点农业产业基础上,更多农业产业也会向标准化、集约化、精品化、融合化方向迈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