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茶的故乡,早在公元前1100多年的周武王时期云贵、四川一带便已有人工栽培的茶园。原始茶树可高达几十米,被称为茶树“巨无霸”。而在长江下游的江南一带,茶树从乔木、半乔木变成灌木,被人们戏称为茶的“袖珍姑娘”。
如今在江南地区,茶已经成为了一个文化符号。苏东坡有诗云“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除赞叹西湖之美,还赞美了杭州的茶。
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得主、浙江农林大学教授王旭烽说,当时东坡笔下的“佳茗”已带有了文化象征的意味,而现在,茶文化已经成为了杭州的又一张别致“名片”。
杭州的茶文化极具亲和力
深受男女老少喜爱
在王旭烽看来,茶已经成为杭州的文化体系和文化象征之一。她对杭州的茶一直深有感情,提到茶,她就变得神采奕奕。她认为杭州茶文化的表现之一,就是遍布杭城的茶空间。
“杭州这座城市的一个明显特点是,平时各种节日多,填充着市民们的日常生活,使人们的生活逐渐精致化、高品质化。”王旭烽说,正因如此,杭州的茶文化成为一种渗透进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文化。
“杭州的很多茶空间并非为游客而建,而是因本地市民的生活习惯和杭城的特点而出现的。许多杭州人在朋友相聚时,总把茶馆当作首选。”杭州人不把喝茶当作一种时尚,而把它作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王旭烽曾用“花岗岩”一词形容近乎日常化的杭州茶文化的坚实基础。“杭州茶文化很重要的特质是永恒,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茶艺馆出现至今,风格一直都比较稳当和纯粹。”
杭州的茶文化极具亲和力,深受男女老少的喜爱,正因如此,杭城有了不同层次、适合不同人群需要的茶艺馆,如适合家人休闲的,适合游客休憩的,适合严肃讨论的,还有适合青年谈情说爱的,不一而足。
江南的别处亦有许多好茶,如苏州的碧螺春,江西的庐山云雾,安徽的祁门红茶等,但王旭烽认为杭州茶文化的独特在于其人文与科学的结合性。“杭州可以说是人文与物质在一片叶子上结合得最为均匀和谐的地方,从文化、教育、人才、科学研究等角度上看,杭州作为茶都,都占有至高点。”
《茶经》记录的余姚故事
世界茶叶文明由此发源
虽然现在,茶已经成为杭州的文化体系和文化象征。但王旭烽以为,在遥远的过去,江南的另一地区——余姚,也曾在中国乃至世界茶史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茶叶文明形态完整链条的发源地。
惜墨如金的唐代陆羽,写就一部《茶经》共三卷十章七千余字,成就了中国茶学之巅峰。在《茶经·七之事》之第十三条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余姚人虞洪上山采茶,遇见一位牵着三头青牛的道士。道士带着虞洪到了瀑布山,对他说:“我是丹丘子。听说你很会煮茶,这山里有大茶,可以给你采摘,以后你有多余的茶,请给我一些。”虞洪就用茶祭祀,后来还经常和家人一起进山摘茶,果然采到了大茶树上的茶叶。
令人惊讶的是,这则故事竟然在另外两个章节里重复出现,这对于字字珠玑的《茶经》来说,实在是大有深意的。
王旭烽说,这表明了这条史料的重要价值:它完整叙述了千年前余姚地区从栽培到祭祀的全部茶事活动,茶从自然到人文科学的跨界链条被一以贯之——这是江南其他地区目前尚未发现的。
“中国茶文化史上有几个重要观点,其一就是,中国乃至世界茶史中那条完整的茶叶文明形态链,其发源是从余姚开始的。”王旭烽认为,这则故事便是对这一观点的有力佐证。
余姚的茶叶文明在中国乃至世界茶叶领域,究竟有何地位?
王旭烽说,无论从茶学还是茶文化的视角看来,余姚都具备着极其鲜明而又有深广度的茶之特色:“余姚田螺山发现的距今六千多年前人工栽培的古茶树,给中国茶史提供了另一种茶树栽培叙述的可能性。”而在江南其余地区尚未发现类似史实。
另外,余姚茶文化的特色,对于江南其它地区而言,也是独一无二的。
“《茶经》中虞洪遇见仙人丹丘子的故事,典型而完整地传递了茶文化作为一种复合型文化的形态,把茶叶的物质形态与人文形态以精神优雅的方式结合在了一起。”王旭烽认为,这样一种文化形态的历史延续,正是以余姚茶事为起源,这就是余姚茶文化的地位所在。
立夏时节吃“七家茶”
用茶迎来送往二十四节气
不管是过去还是现代,千年来,茶叶文化不断发展自身形态,在漫长的历史中演变出许多传统习俗。江南地区用不同茶俗迎接24节气的民俗,被叫做“节气茶事”。
明代杭州文人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余·熙朝乐事》中记载下立夏时节的民俗“七家茶”:“立夏之日,人家各烹新茶,配以诸色细果,馈送亲戚比邻,谓之七家茶……而香汤名目,若茉莉、林禽、蔷薇、桂蕊、丁檀、苏杏,盛以哥汝瓷瓯,仅供一啜而已。”
“‘七家茶’是一种睦邻的礼仪活动,邻居们互通有无,以示友好。”王旭烽认为,江南百姓的生活中,有“柴米油盐酱醋茶”,亦有“琴棋书画诗酒茶”,这茶,既是日常生活,亦是精神往来。
除了立夏吃“七家茶”,江南的其它地区另有不少与茶相关的风俗,如赣南地区的“清明茶事”。
清明时,赣南地区的老人采茶“开手”,通过摘茶叶使手上留下清香,因清香的“清”与年轻的“轻”谐音,寓意焕发精神、越活越年轻。
年轻姑娘们在这天采茶“暖手”,因为过不久,她们就要开始大规模采茶,所以先练手,为之后的忙碌做足准备。
在黔东南的贵溪地区,谷雨这天,当地热情好客的老俵就算遇到不相识的生客,也会招呼其进门坐下,递上一碗热茶。若是熟客进门,除递上热茶外,还要端出几碟南瓜干、茄干、花生、豆子,现在日子好了,还会增加几色糕点。
“从这些与茶相关的民俗中,我们得以窥见江南‘茶’文化的身影,并能据此复原茶文化如何雕琢着江南人家的生活。”王旭烽说。
王旭烽,女, 教授、作家,198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第五届茅盾文学奖得主,现为浙江农林大学文法学院名誉院长,汉语国际推广茶文化传播基地主任,国家一级作家,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理事。
1980年开始进行文学创作,迄今共发表约1000多万字作品,作品涵盖小说、散文、戏曲、话剧、随笔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