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平是广西产茶大县,2008年的产量达到4980吨,高于凌云、桂平。“客之来访,奉之皋芦”,昭平人就是如此以茶敬客或者以茶代酒。古人所谓“皋芦”,就是今人所称的“苦茶”。如今,昭平出产的银杉、高山石崖等名茶早已不“苦”,反而披毫隐绿,滋味鲜醇。
汪国真赋诗昭平茶
纤纤细手在温暖的白巾上弹几下,划过横空,握住台前的高脚玻璃杯,热水缓缓烫遍杯子内壁,倒掉杯里的水,把杯子放在台上。纤纤细手“游”到茶罐,取出小碟茶叶,向客人展示其形,其形如银杉叶,根根直条。茶叶入杯,冲入热水,稍候几秒,不待凑过鼻子,那清香早已扑来,沁入心脾。忍不住把杯子凑到鼻下,只吸一口,满脑子都精神。小饮一口,眯眼所想全是一处处仙境——清新而幽远,萦绕在脑海里的,唯有无尽的遐想……
在昭平举行的文化艺术节上,茶艺小姐就是这样“挑”起客人对昭平银杉茶的向往。
昭平茶有两种代表茶,即银杉茶和高山石崖茶。银杉茶采用福云六号、福安大毫等优质茶树的一芽一叶为原料,挖掘明清炒茶秘诀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方法精制而成,该茶叶条直微扁,叶底绿亮,肥嫩露芽,汤色嫩绿明亮,清香浓郁,滋味醇爽。1997年、1999年和2001年,银杉茶三次获得全国名茶评比二等奖。2004年,在广西名茶评比中,银杉茶获特等奖。高山石崖茶生长在海拔800米~1000米的山上,多为野生,成品茶外形紧细卷曲、清绿,馨香爽口,回味甘甜。1999年,高山石崖茶获得亚洲国际消费品博览会金奖。
2009年3月31日,中国艺术研究院诗人汪国真来到昭平县采风。在游览松林峡景区时,汪国真一边欣赏茶艺表演,一边品尝昭平茶。当他得知所品尝的是昭平银杉新茶时,即兴赋诗:“新茶一杯飘清香,古筝一曲音绕梁。桂江之上船行远,遥看群山笑君王。”
茶王如何做到“六连冠”
昭平有深厚的种茶历史传统,且诞生了一位传奇的制茶高手,当地人称他为“茶王”何玉开。
在2004年到2009年昭平每年举办的茶王节上,何玉开制作的茶叶均获第一名。这样的业绩,让年过六旬的何玉开退而不休,被原单位返聘,担任昭平县将军峰茶业有限公司技术总监。
其实何玉开早就决定颐养天年,如今退而不休,也怪他没有培养出下一代。种茶、制茶,原单位离不开他。原单位很多人跟随过他,最终没有达到他那样的水平。就连他的两个儿子,也不完全能得父亲的“道”。外省有人请何玉开去做技术指导,何玉开以年纪大为由推辞,然后推荐自己的儿子,可是那边有点为难地说:“我们请的是您,而不是您的儿子。”
跟何玉开学过种茶、制茶的人,之所以不得“道”,是因为何玉开的“理论”有点神秘。
何玉开最爱说的一句话就是“管理是关键,加工定大局”,做好这一点,才能制出好茶。
茶农一听,当然疑惑了,这算什么种茶制茶秘诀呢?
何玉开接着说:“出好茶,环境要生态化,品种要优良化,管理要科学化……”记者被他的几个“化”搞糊涂了。到底要怎么做才能出好茶?何玉开说,出好茶涉及土壤、气候、水源、种茶管理、采茶和制茶技术等很多因素,哪一个因素出差错,都不能制出最好的茶。
常有人问何玉开:“您今年能制出多少‘茶王’茶?”何玉开常常没有办法回答,因为所涉及的诸多因素太不稳定,即便现在看到茶园长出了最好的原茶叶,但是如果不得不在潮湿的天气中采摘,那么这种茶叶绝对不能成为“茶王”茶,即便是露水茶也不能用。采茶当天必须天晴,干爽,但又不能受到强烈的太阳光照射。
“白天锅底白,晚上锅底红。”何玉开这句积累了30多年炒茶经验的话,能够真正领会的人很少。锅底白到什么程度算“白”?锅底红到什么程度算“红”?大叶茶种的温度高一点,小叶茶种温度低一点,炒茶时五指向下压茶,茶不离手,手不离茶,刚中带柔……这些好比中医理论的东西,难怪茶农或者一般的制茶人一听就感到费解,不得其道。看来,极品好茶是技术和经验有保证的偶然结果。
“且坐喫茶”话茶史
回过头,来看看昭平茶的历史。
昭平县黄姚古镇的一个古老凉亭上,如今安然挂着一块匾,上面写着“且坐喫茶”。“喫”,念chi,同“吃”。
此匾由清乾隆年间当地举人林作楫题写。看来,那时候的黄姚人在此亭“吃茶”,应该还有一些其他重要活动,如吟诗、作画、会友等。现在,此匾已被收入《中华名匾》一书中。
“且坐喫茶”不仅是当时黄姚生活的真实写照,而且是今天黄姚人的日常活动。你看那图片(见右图)上的当地人,不正是坐在时间的坐标上,舍弃杂念,享受古韵和乐趣吗?可谓半壶茶水半日闲。
昭平种茶饮茶活动可以追溯到宋代。宋淳熙年间,昭平乡民始有茶叶种植,但规模很小。明代初期,朝廷为加强南方的统治,再次整修桂江水路交通,使昭平及其境内的五将镇、马江镇等沿岸集市更加繁荣,市场上茶叶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在五将镇藤宝山、文竹镇象棋山、庇江将军峰等周边村寨出现个体农户种植茶园,其生产规模是家庭手工作坊,种植的品种是当地野生绿茶,产品大多数由商人收购外销。
明成化年间,茶叶已成为昭平的传统出口土特产,广东等地商人到采茶期都云集产茶地采购茶叶。其中,藤宝山、象棋山等产地生产的“未过清”茶深受客户青睐,远销海外。“未过清”茶指的是在清明前采制的茶叶。这时候的茶叶,均属于野生茶叶。明朝末年,昭平茶调(一种地方戏)诞生,该戏因当地人一边看戏一边饮茶而得名。昭平茶调演出的乐器非常简单,通常只有二胡和一套常规的打击乐器,演出时先由两名女花旦(一般由男子演)各提一盏分别写有“联络堂上”、“四民有庆”字样的茶灯,分别从舞台左右两侧登台祝词,如过年就说:“两边锣鼓闹纷纷,今晚茶灯会茶灯。两盏茶灯来庆贺,三团五谷得丰增。”
据记载,昭平人把茶叶从山上移植到村前屋后的现象,最早出现在清朝初年,这一做法为的是方便日常采摘。此期间,境内的桂江、思勤江两岸已经开始规模种植茶叶。20世纪30年代,昭平各地相继出现分散的小面积茶园,民间茶叶手工炒制作坊逐渐增加。
目前,昭平有大小茶厂100多家,2008年全县的干茶产量高达4980吨,在广西各县市中,位列前茅。
作者:排骨,广西全州县石塘人,70后,报社记者。人在南宁,心在云端。第一份工作是生产汽车配件。改行后主要写、偶尔画,喜欢读些闲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