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茶上市屡遭重挫的背景板下,新茶饮上市却屡创佳绩。
财经大拿吴晓波在《谁将成为“茶中茅台”?》中曾发出这样的疑问,“在中国人的文化消费习俗中,茶酒不分家,茶与酒,一阴一阳,可以悟道中式人生。白酒业巨子林立,还出了两家万亿市值的公司,然而,你报得出几个茶企的品牌?”
这一发问实则也在刺痛中国茶企。
去年5月底,中国茶叶、八马茶业、澜沧古茶三家企业均走在冲刺A股“茶叶第一股”这条道路上。
但跑在前列的澜沧古茶突然“撤回消息”。证监会官网显示,原定于6月3日IPO上会的澜沧古茶,在6月2日晚间突然撤回了申报材料,按下了IPO的终止键,放弃了冲击A股“茶叶第一股”。
单单是因为无法提供“标准化产品”,就让业内流传着这样一个戏谑的说法:中国七万家茶企敌不过一家立顿。
“国内散装茶,一天一个样,生产者不知道自己要产什么,销售者不知道自己在卖什么,消费者不知道自己在消费什么。”2015年,安溪铁观音同业公会会长、八马茶业董事长王文礼就曾向媒体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标准化”的痛点。他认为,茶叶的市场很大,但企业没有标准化、爆款的思维。如果大家要买铁观音时,能想到一个品牌,铁观音的消费都往这个品牌上集中,这就是一个很大的市场。“国内光是铁观音都有好几百种,散装茶,一天一个样。在我看来,铁观音只要几个产品就够,不用几百种,多了消费者也分不清。茶企要有爆款思维。”
但要做爆款,就要攻克茶叶“标准化生产”这一难题——只有实现了“标准化”,才能实现“规模化”,也才能形成“品牌化”,最终冲击上市。但标准难以建立,则是这一行业长期痛点。毕竟,将评判标准固化,将制作内容量化,这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不仅涉及采摘度、发酵度、烘焙程度等方面,还需要在品茶环节,固化茶的香气、甜度、汤色、滋味,形成一套可行性的评判标准。
江苏省常州市茅山雨沁园茶场制茶人徐钟以切身感受告诉记者,制茶过程中的标准化真的很难实现。在他看来,天气、人工、机械是阻碍标准化实施的三大重要因素。
而世界上其他主要产茶国,不论是茶园的管理,还是茶叶的加工,均基本实现了标准化管理,机械化生产。生产的产品一致性很高,为茶叶品牌化经营奠定坚实的基础。
全球最大茶叶品牌立顿之所以大获成功,便是其工业化操作、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运营的结果。而其成功的关键一环,便是解决了世界市场的标准化问题:产品是袋装定量,冲泡有时间说明,操作是简单易懂。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按说明书操作,一杯标准口味的红茶就新鲜出炉。
资本市场上,传统茶企一直难以突破,新式茶饮却备受资本追捧。传统茶企又能否跟随新式茶饮的上市路,汲取一些经验呢?
以新近港股上市的奈雪的茶为例:在多轮融资过程中,奈雪的茶在商业模式、营销体系、产品体系等方面都经历了资本的“洗礼”。
就营业规模而言,2019年奈雪的茶营业收入为25.02亿元,是同期澜沧古茶的6.57倍。
在产品体系上,奈雪的茶通过新媒体进行营销,打造生活方式品牌;重视产品质量,使用高品质茶叶、鲜牛奶及新鲜水果制作茶饮,采用集中化、数字化的存货管理系统,根据每间茶饮店的季节性需求采购原料;拥有持续打造爆款招牌产品的能力,通过大量客户订单进行数据分析,不断完善招牌产品配方来适应顾客喜好;与超过300家知名原材料供应商建立合作关系。随着数据库的逐渐庞大,公司使用大数据分析来吸引顾客、优化和开发产品。
相比之下,传统茶企则落后许多:价格受供应数量、采购价格、品质等影响。加工生产过程中也存在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产品品质参差不齐等弊端。
或许,当传统茶企在产品标准、销售体系、发展前景方面对标对齐新茶饮后, A股市场才会有望迎来“茶叶第一股”。
制茶人徐钟就认为,面对新茶饮,传统茶需要更多“自强式赋能”:“很多制茶人在对待传统茶叶与新式茶饮的关系上显得很激动,抛出一句‘传统茶健康、新式茶饮不健康’。我觉得倒是大可不必,茶叶是传统的,新茶饮是传统茶叶的‘深加工’,我们应该把更多精力放在提升传统茶自身价值上来。”
来源:太平洋财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