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11月29日晚,摩洛哥拉巴特传来的一则消息让中国人十分振奋: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我国共有43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居世界第一。
对于“人生开门七件事”压台登场的“茶”,想必每位中国人从来不会感到陌生。作为世界上最早种植茶树和制作茶叶的国家,中国坐拥四大主要茶区与数百种茶树,各地运用不同制茶技艺发展出来的再加工茶,总计达到2000多种。这门“舌尖上的非遗”不但塑造了中国人的生活习惯,也通过历代文人雅士留下的海量诗文及相关茶文化艺术品,滋养了中国人谦、和、礼、敬的文化品格。
且将新火试新茶。如今,中国茶再次走到国际舞台的“聚光灯”下,新生代“国潮”消费的兴起也让中国茶“古树吐新芽”。最近,“围炉煮茶”正在城市群体中兴起,各短视频平台的相关话题播放量超过16亿次。茶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正在让古老的非遗不断年轻化、仪式化,融入生活日常,赋予时代内涵。
1
44项国家级非遗组团参评 创历次申报项目“体量之最”
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就爱茶。刚刚申遗成功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堪称我国历次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项目中的“体量之最”:项目共涉及15个省(区、市)的44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涵盖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黑茶、黄茶、再加工茶等传统制茶技艺,以及径山茶宴、赶茶场等相关习俗。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每个国家两年只能单独申报一个人类非遗候选项目。本届共有来自各国的46个文化遗产项目参评,申遗难度不言而喻。“我们将技艺与习俗放在一起申报,体现出我国对人类非遗项目整体性保护的重视。整合不同地区的传统制茶技艺与习俗项目,也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的内在要求。”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宋俊华说。
茶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在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朱钢看来,“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不但包含着与种茶、采茶、制茶和饮茶有关的系列知识、技艺和实践,它更与其他非遗项目一起,组成一个范围更大的保护与发展系统:从茶具的制作到茶室的装修,许多传统技艺、传统美术、民俗类非遗项目都与茶文化紧密关联。
中国茶之所以能纳入人类非遗,更重要的还有其内在的文化价值。通过制茶、泡茶、品茶,中国人培养了平和包容的心态、形成了含蓄内敛的品格。历代文人雅士更是难掩对茶的喜爱,留下无数脍炙人口的典故与诗篇。
唐代陆羽的《茶经》是中国最早系统阐述茶叶知识及实践的专著。“《茶经》出现之前,与茶有关的诗歌不超过10首。但在陆羽《茶经》出现的唐代,茶诗的数量迅速发展到超过500首,宋元明清歌咏茶事的诗词更是不计其数。今天,我们能从数千首茶诗中,感受到茶文化的隽永悠长。”在自媒体“多聊茶”创始人、茶文化研究者杨多杰看来,茶书与茶诗是催生“茶文化”概念的重要载体,而每个经济繁荣、社会安定的历史时期,茶文化都会迎来新的发展高峰。
来自广东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潮州工夫茶艺”,也是“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重要组成部分。潮州工夫茶艺历史可追溯至宋代。清代俞蛟《梦厂杂著·潮嘉风月》记载:“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诸陆羽《茶经》,而器具更为精致。”潮汕地区考究细致的茶风可见一斑。
潮州文史专家曾楚楠认为,潮州工夫茶艺之所以别具一格,还在于它“和敬精乐”的精神意蕴:“‘和’‘敬’是全世界茶道共通的精神,一丝不苟的‘精’与雅俗共赏的‘乐’,则是潮州工夫茶艺特有的气质。”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人,有潮人的地方就有工夫茶。潮州工夫茶也随着华侨的脚步漂洋过海,成为华人华侨举世公认的精神纽带。
中共广东省食品医药行业联合党委书记张俊修表示,除潮州工夫茶艺外,潮州单丛茶制作技艺、英德红茶制作技艺都是广东独具特色的传统制茶技艺非遗项目,尚有不少研究空白有待填补:“比如,如何运用现代技术培养出不同香型的单丛茶?如何改进工夫茶艺泡制不同品种的单丛茶?这些研究都是未来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的有益课题。”
2
万里茶道蕴含人类共通智慧 “以茶为媒”讲好中国故事
纵观全球,世界各地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茶文化,而中国无疑是举世公认茶文化的故乡。“全世界的茶文化都可以追溯到中国。英国人喝茶已经有数百年历史,不但最初的茶叶来自中国,我们今天在茶桌上用到的茶具,追溯历史也都是从中国开始的。”英国茶专家简·佩蒂格鲁说。
“茶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更是文明互动演进的生动佐证。”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哈佛大学访问学者杨红介绍,从古代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万里茶道,到今日的“一带一路”,来自中国的茶文化远播全球,已经成为中国与世界人民相知相交、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媒介,成为人类文明共同的财富。
茶叶也被国际广泛视为和平、友谊、合作的纽带。直到如今,茶仍旧是海外民众认知度最高的中国文化符号之一。杨红告诉记者,据相关机构开展的“美国民众对中华文化印象”调查显示,茶的知名度和喜爱度位列第六,与长城、大熊猫、中国园林、中国烹饪、功夫等一起名列榜单前十。
“在这些文化符号里,除大熊猫外,其他全部是我国的文化遗产,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杨红看来,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国际交流的通用语汇,比如,中餐烹饪技艺与食俗、传统造园技艺都属于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太极拳也在2020年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成功申遗,将深化不同文化圈之间茶文化的共通共享。”杨红说。
作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核心资源,“中国茶”蕴含着全人类共通的经验和智慧。在浙江农林大学,中国第一所以“茶文化”命名的本科学院设立其中,近年来致力开展茶文化国际化呈现工作。早在2014年,该学院还与塞尔维亚诺维萨德大学共建全世界首家以“茶文化”为背景的孔子学院。
“走进中国茶的世界里,你会被茶人的故事深深感动,这些故事都是值得中国作家深度挖掘的素材。”浙江农林大学茶学与茶文化学院学科带头人、名誉院长王旭烽30多年来笔耕不辍,除了获得茅盾文学奖的“茶人三部曲”系列外,她还创作多部茶文化话剧、纪录片、大型舞台艺术呈现,发起并推动“全民饮茶日”出海,培养国际茶艺师,让茶文化“可听、可看、可感”。
“物以知为贵。我们不但需要对中国茶的特点进行更多的普及,还要对‘中国式生活’的载体加以整体输出。”杨多杰观察到,随着综合国力日益提升,“中国茶”正在让不少国家民众的饮茶习惯发生潜移默化的转变。以西非为例,当地知识分子和高收入群体从前爱喝印度、斯里兰卡的红茶,如今偏爱中国的绿茶,“他们能从手中一杯中国茶里,感受到中国人历史悠久的生活方式”。
日本近代思想家冈仓天心用英文写就《茶之书》,对宣传和普及日本茶起到了很大作用。对此,杨多杰认为,文化构建离不开传播,中国茶的推广同样亟待中国版《茶之书》:“我们要让外国人认识到:中国人原来是这样喝茶的。他们才会对中国茶产生向往之情。”
3
“国潮”兴起传统茶饮乘势“破圈” “沉浸式”体验茶文化受追捧
回到茶叶的故乡,“国潮”的兴起让中国茶的消费市场掀起一股新风。中国茶不仅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新宠”,也在他们的社交生活里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由美团数据观联合咖门发布的《2021茶饮消费洞察》数据显示,中国去年的茶饮市场体量已经远超咖啡10.9倍,而“95后”逐渐成为茶饮消费的“主力军”。
长期以来,喝茶被视为老一辈的消费习惯,如今为何越来越多年轻人爱上“围炉煮茶”?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一果指出,这一方面出于年轻人对中国传统文化认知的提升,一方面则归功于新式茶饮品牌的策略:包装时尚、口味多样、即点即取、话题营销……总能戳中年轻消费者的关注点。
不过,曾一果也指出,新式茶饮与传统茶饮的消费市场依然存在“代沟”:新式茶饮对应的是与咖啡连锁店相似的“快餐式”消费,而习惯传统茶饮的老一辈则很难认同这种“快消茶”:“传统茶饮从制茶、泡茶到品茶都有自成一体的流程,需要消费者花时间去研究和掌握,而这些都是传统制茶技艺非遗项目所关注的部分。”
如何推动传统茶饮真正“出圈”走进年轻人生活,是中国茶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关键问题。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陈少峰认为,新式茶饮消费对茶文化的推广也有可资借鉴之处:“茶文化走进年轻人圈层需要IP引导,需要故事的包装与跨界的尝试,从而打破过去喝茶特定的生活场景。”
曾一果认为,非遗项目大多具有很强的属地特性,茶文化是一个地方自然、历史与人文环境的体现,人文旅游的注入能更好激发当地茶文化的活力。在浙江,许多茶园、自然村落已成为旅游景区的一部分。“到杭州品味西湖龙井,已成为来杭旅游的游客们不可或缺的项目。”杭州市西湖区龙井茶产业协会会长商建农说。
最近,王旭烽也领衔浙江农林大学茶学与茶文化学院,在浙江多地开展“微茶庄园”的尝试。这种以家庭或小群落为基本单位,集茶种植、生产、营销、文化、旅游、科研为一体的微小型茶农庄,不但可以让游客沉浸式体验“茶生活”,也能带领当地茶农实现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
让茶饮回归日常生活,充实文化空间,也正在反哺更多非遗项目从中受惠。朱钢注意到,越来越多新式茶饮店与传统非遗走得越来越近。喜茶首家“岭南风”主题店进驻永庆坊时,就与广彩传承人翟惠玲、周承杰工作室合作,以其经典作品《松下品茗》为蓝本融合创新,推出专属茶杯,实现非遗传播与品牌推广的“双赢”。
今年,广东省岭南文化艺术促进基金会启动实施“岭南·高度——新时代岭南100名青年非遗传承人扶持计划”,支持青年传承人创作与成长,同时联合广彩瓷烧制技艺、广州珐琅制作技艺、石湾陶烧制技艺等非遗项目的青年传承人,围绕茶具制作、茶室陈列等进行文创开发。社会力量的参与有助推动更多与茶文化相关的非遗项目共同发展,对“双创”的带动作用也将逐渐得到体现。
■一线观察
工夫茶开创
“南茶北饮”新风尚
作为“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潮州工夫茶艺是广东唯一参与申报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在成功申遗次日,潮州工夫茶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叶汉钟,便将与潮州市茶艺协会组建潮州工夫茶艺演示团队提上议事日程。“我们当天上午便临时召开理事会议,商定重组茶艺演示团队的相关事宜,希望能与国内外更多朋友分享东方文化的千年魅力。”潮州茶艺协会会长王泽英介绍,团队将聘请叶汉钟担纲策划指导。
近年来,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滋养,为潮州工夫茶艺带来“南茶北饮”的新风尚。2022年“国际茶日”中国主场活动、潮州工夫茶大会等茶界“盛宴”在潮州接连举办,将“潮州工夫天下茶”的招牌越擦越亮,让潮州的茶香飘向全国、飘向世界。
建章立制修好茶艺“内功”
距离潮州2500多公里的内蒙古呼和浩特,有着一间特别的客栈。一进门,随处可见“上了年纪”的潮州茶器、精美的潮绣、雅致的潮州金漆木雕。更令人惊奇的是,客栈内20多名员工,从经理高管到保洁人员都能泡上一手标准的潮州工夫茶。
这间名为“舍一茶事”的客栈,是叶汉钟于2018年在内蒙古成立的潮州工夫茶艺传习基地。除内蒙古外,南京、上海、济南也设有这样的基地,由叶汉钟的亲传弟子开展传承推广工作。他们举办茶艺公开课、工夫茶会,将潮州茶文化带进当地课堂。今年8月,在乌鲁木齐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支持下,叶汉钟与“田雨茶道”研修中心签订协议,拟在当地设立潮州工夫茶艺传习基地。
潮州工夫茶掀起了“南茶北饮”的新风。叶汉钟告诉记者,慕名前来向他拜师学艺的人中,不乏来自北京、济南、哈尔滨等地的北方人。要实现非遗的异地传承和培训,就需要出台一套可以落地的统一标准。
“备器、生火、净手、候火、倾茶、炙茶、温壶、温杯、纳茶、润茶、刮沫、烫杯、高冲、滚杯、低斟、点茶、请茶、闻香、啜味、审韵、谢宾”是潮州工夫茶艺地道的二十一道程序。随着中国茶叶学会《潮州工夫茶艺技术规程》在2019年底正式发布,潮州工夫茶艺二十一式的传习有了明确的标准。
对潮州工夫茶文化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潮州市潮州工夫茶文化研究会会长谢鸿洲认为,潮州工夫茶文化体系离不开“茶、器、水、艺、道”五个大字。去年8月,研究会发布了潮汕炉、玉书碨、孟臣罐、若琛瓯等潮州工夫茶“茶器四宝”团体标准,四项技术工艺自此有章可依。
“没有标准,行业就发展不起来。”叶汉钟说。目前,潮州工夫茶的少儿茶艺技术规程、茶台五件套中茶盘和壶承的团体标准也已先后发布,潮州手拉朱泥壶的市级地方标准也在今年8月评审通过,潮州还在省内率先探索为古茶树保护进行立法……各类标准体系的逐步完善和确立,让潮州工夫茶的“内功”功底更加炉火纯青。
“潮州工夫天下茶”香飘四海
5月21—24日,2022年“国际茶日”中国主场活动和潮州工夫茶大会在潮州接连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客商、茶企和茶文化爱好者齐聚于此,国际茶叶组织、商协会代表也在“云上”相聚。
独具潮州特色的牌坊街摆起了“潮·工夫茶宴”,每桌茶席上都有席主为茶客们冲泡不同品种的凤凰单丛;韩文公祠举办的“围炉观茶·工夫雅集”主题活动上,茶客们三五成席,相互交流制茶、品茗的经验;潮州工夫茶大会的展位更是“一位难求”,2022全国茶商大会也吸引来自浙江、福建、贵州、吉林、内蒙古以及粤港澳大湾区的客商前来交流。
近年来,随着潮州工夫茶艺宣传推广工作全面铺开,潮州工夫茶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与日俱增。目前,全市共有省级代表性传承人2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7人,县区级代表性传承人26人。潮州还组织各级代表性传承人深入学校、街道、社区、乡村,开展近百期公益培训,同时支持传承人“走出去”,通过录制慕课、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向全世界展示潮州茶艺的“真工夫”。
接下来,潮州将进一步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水平,推动潮州工夫茶艺的保护和传承,促进工夫茶文化和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向世界展示潮州文化这一中华文化重要支脉的独特魅力。
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