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杭州的孙女士花了三个月工资,送六年级的儿子参加学校组织的英国游学。
“我是被逼急了,现在才知道,小学6年,全班只有儿子一个没出过国。 ”孙女士说,每次开学,同学都会交流假期生活,分享出国经历,儿子插不上话。最终,她答应了儿子参加出国游学的请求。
这条新闻在社会上引发热议,很多家长也表达了类似的苦恼。
暑期研学旅行到底是图啥?
1
寓教于游,莫把研学当旅游
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将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有效衔接。
今年4月,省教育厅联合省发改委等相关部门,下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实施意见》,把研学旅行纳入教育教学计划。
据省教育厅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下发实施意见,旨在通过研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适应社会,促进书本知识与生活经验深度融合。因此,研学游并不是单纯的旅游,研学游的路线、地点都有一定的选择性。
我省目前的研学基地和目的地主要包括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旧址、博物馆、科技馆、历史文化遗迹、生态文明基地和大型公共设施、知名院校、工矿企业、科研机构、现代农业产业园、美丽乡村、特色小镇等。研学游目录呈动态化发布,对研学旅行基地实行准入标准、退出机制和评价体系,不符合要求的就会被清退出目录。
合肥市南门小学办公室主任王昌余告诉记者,该校每年研学路线的选择都是分年级进行的:六年级去上海的一个研学基地,三天到四天;五年级近两年是去南京接受革命传统教育,两天左右;一至四年级基本上都是在合肥市内,一天时间。这样的研学活动在学校已经连续开展4年。
2
量力而行,别盲目攀比“砸钱”
然而,近年来随着大环境的变化,现在的研学游也给很多家庭带来压力:不同的家庭,对研学提出的要求不同。
合肥市某小学校长表示,主要是在路线上、交通工具上、活动目的等方面,家长们的意见容易出现分歧,甚至还有的家长质疑学校组织这样活动的背后有没有其他原因。“现在出国研学在全国各地的学校都比较盛行,这也给合肥的家长们带来一定影响,他们也希望学校能够牵头组织类似活动。 ”王昌余说。但是出国研学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对学校来说是个挑战。
以某民办小学暑假组团去澳大利亚为例,费用2万多元,30个名额,结果有60多个人抢,除了看平时成绩,还要参加学校组织的英语口语面试。而公办学校组织的研学游一般由市教育局统一招标。研学中的所有费用由第三方旅游公司和家长们直接进行沟通,学校不介入收费环节。
在攀比心的影响下,研学游很容易成为家长们不让孩子落后于人而“砸钱”的无奈之举。“家长不妨根据自家情况,量力而行。研学游并不是越远越好,越贵越好。关键是要能从中增长见识、获得实践体验。 ”王昌余说。
其实研学游的选择,也是家长内心焦虑的一种体现,只是这种焦虑随着消费升级,表现形式发生了变化。如果仅仅为了满足虚荣心而去研学游,这对尚处于价值观形成阶段的孩子来说会产生很多不良影响,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家长应该勇敢地站出来纠正,让孩子知道凡事都有自己所能承受的度,引导孩子学会独立思考不随波逐流。
3
注重成长,把目光放长远些
研学游这种学习方式本身并没有错。小鲁今年刚刚大学毕业,他表示从小被父母灌输的观念就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从幼儿园到大学的研学经历,对他的日常学习和生活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增强了与人交往的能力,锻炼了独立思考的意识,这是我从研学中得到的最大收获。 ”小鲁说。
教育专家表示,学生成长的方式各有不同,研学游是其中的一种方式。研学是对学生思想、情感、能力、行为等多方面的综合训练。无论家长还是学校,都更应该把研学游当作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门必修生活实践课程。让学生在整个研学过程当中有所看、有所想、有所悟、有所提升,让研学真正帮助学生在价值观人生观及综合素养方面得到提升。学校对今后开展的研学活动,应更加注重学生的年龄特点,更加注重实践基地的选择,更加注重研学路线的研判,更加注重与家长的沟通,更加注重对活动预案的制定。
另外,研学游绕不开费用问题,而筹措费用的方式和渠道也可以更多样化。省教育厅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目前我省正在探索建立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共同承担的多元化经费筹措机制,如鼓励通过社会捐赠、公益性活动等形式支持开展研学旅行。对于确实有经济困难的家庭,学校与第三方机构进行沟通,给予一定的经济支持,帮助孩子参加这样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