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教育一直是学校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将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转化为学生感兴趣的研学主题,让学生通过亲历感悟、实践体验、行动反思等方式,在红色教育基地缅怀历史、致敬先烈、坚定信仰,是徳育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
面对新的教育形势,新的教育情况,教育部等 11 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提倡把红色研学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
但在实施中也暴露出了诸多问题,具体有哪些呢?跟着小研一起来看看吧。
01
设计雷区
1.体验感缺失
红色研学倡导把学习与红色研学实践相结合,强调学思结合,突出知行合一。因此,实践与体验是其必不可少的教育环节,让学生体验什么,怎么体验至关重要。
但从当前红色研学体验项目内容来看,较为常见的为组织学生为烈士扫墓、参观名人故居、观看红色电影,学生真正体验到的内容较少。
即便是组织学生重走长征路等活动,也依然为学生提供较好的住宿、餐饮,成为打着长征噱头的游玩活动。
2.项目设计偏离主题
不少红色研学点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包含当地特色文化,许多红色研学活动中设有体验陶艺、扎染、造纸、活字印刷等项目。
“传统文化探访+传承红色文化”模式极为常见。
这些项目虽然体现了当地优秀文化,是进行文化传播的有效途径,但如果与红色研学主题、目标无关,则并不适应放置在红色研学活动之中。
3.活动设置同质化严重
红色研学既要和当地的文化紧密结合,又要借助于当地的文化资源,体现地域特点。
红色研学只有体现鲜明的地域特点,才有自己的思想灵魂。然而当前各地开展的红色研学活动设置同质化严重,且难以形成体系。
如著名的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都有各自的精神内核,其学习方式、体验活动也自然有所区别,同质化的体验活动,无法将精神的内核进行传播。
02
如何“避雷”
1.不可缺失“前景提要”
要让学生“感同身受”,首先要讲好红色故事,补给相关历史背景与历史事件。
采用“沉浸式”舞台剧或借用H5、VR科技与历史人物进行互动等方式,让学生熟悉红色故事的背景、内容、过程,了解主要人物形象、性格,为后续实地体验活动打好基础,增强共情。
2.不可避免“艰苦环境”
感受革命精神,就不能逃避还原艰苦奋斗的环境,即便有些环节无法让学生去“亲身体验”,但也要让学生“眼见为实”。
如将红军长征时的吃住行实景展现给学生,不一定要让学生去品尝当时红军的食物,但要让学生有对比、有感悟。
而一些可以体验的内容,应鼓励学生去体验、去劳作,真实感受革命精神。
3.不可丢失“地域特色”
红色研学要想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价值,需要做到两个结合。
一是与学生成长需要相结合,密切结合学生身心特点、接受能力和实际需要,一切从学生发展出发,注重系统性、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优质的成长空间。
二是与当地文化深度融合,找准当地红色文化精神内核,形成课程体系,设置课程梯度,让学生持续感受精神内核的滋养。
03
案例分析
“西柏坡寻根”研学之旅”
北京市育英中学诞生于革命圣地西柏坡,是一所有着红色历史传统的学校。2018年,育英中学组织了“西柏坡寻根”研学之旅,回到学校的诞生地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寻史、寻友、寻根。
研学目标
1.寻访学校发源地,了解学校的发展历史,理解学校校训意义,做一名合格的育中学生。
2.参观西柏坡纪念馆和中央机关旧址,了解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在西柏坡发生的重大事件,能够与教科书的知识点结合并有序地整理出来。能够说出西柏坡精神并思考在今天如何将其继续发扬。
3.关注革命老区同龄人的学习生活环境,增强学生的生活体验,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
研学内容
(一)参观考察
重温历史,牢记西柏坡精神;深入了解学校,做一名不忘初心的育中学子。
1.寻访育英中学旧址,走近校史课堂,重温学校成长的历程。
2.参观西柏坡纪念馆、中央机关旧址,感悟革命英烈创建新中国的艰辛。在纪念碑前开展主题纪念活动。
(二)体验与制作
与友好学校交流,结识一位友好学校的同学,体验友好学校的校园生活。
1.在西柏坡中学的班级参加主题班会,与友好学校学生一起上一节美术课,共同制作手提袋。
2.进入西柏坡中学同学家中,体验农村生活。
红色研学一定要树立阵地意识,以红色文化为主线,携手山水,创新载体,做好产品内容的搭建,将红色文化基因更有效更有趣地传达给参与者,让参与者沉浸在故事中的课程设计是重点。
来源:研学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