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茶礼?茶礼是人伦之礼;茶道是人伦之道。茶道人道,茶道仁道。人通茶理为要道;人通茶礼是要道。
茶礼作为一种日常生活礼仪,也属社会礼仪的一部分,它具有一定的稳定社会秩序、协调人际关系的功能。它来源于中国几千年的‘尊老敬上’及‘和为贵’的文化思想,是人类在漫长的饮茶历史中积淀下来的表达情感的惯用形式。
‘茶礼’在于茶事活动,是把茶道精神形式化、规范化、制度化。作为制度与规范,它是茶事引导和茶道思想体现的方法之一,是维护茶事中各人交流沟通的各种礼节仪式的总和。
作为社会之礼,可以维护社会秩序;作为茶事之礼,可以维护茶事相关人的情谊秩序。
茶礼是茶道不可分割的部分。茶道则算得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从而静心、静神,陶冶情操、去除杂念,这与提倡“清静、恬澹”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思想。
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灵魂,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兴于中国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同时配以情绪等条件,以求“味”和“心”的最高享受。
茶道属于东方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在于东方文化往往没有一个科学的、准确的定义,而要靠个人凭借自己的悟性去贴近它、理解它。早在我国唐代就有了“茶道”这个词,例如,《封氏闻见记》中:“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唐代刘贞亮在《饮茶十德》中也明确提出:“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国。中国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即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唐朝《封氏闻见记》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在唐朝寺院僧众念经坐禅,皆以茶为饮,清心养神。社交场合,宾主以茶代酒,品茗赏景,各抒胸襟。唐吕温《三月三茶宴序》中曰:
“三月三日,上已禊饮之日也,诸子议以茶酌而代焉。乃拨花砌,憩庭阴,清风遂人,日色留兴,卧指青霭,坐攀香枝,闲莺近席而未飞,红蕊拂衣而不散。乃命酌香沫,浮素杯,殷凝琥珀之色,不令人醉,微觉清思。虽五云仙浆,无复加也。座右才子南阳邹子、高阳许侯,与二三子顷为尘外之赏,而曷不言诗矣。”
可见当时茶宴的优雅气氛及美妙韵味,宋时对饮茶的环境、礼节、操作方式等饮茶仪程讲究程度不在唐时之下,对茶饮在修身养性中的作用也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中有云:“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闲洁,韵高致静......”
日本茶道经千利休总结出茶道四规:“和、敬、清、寂”,其基本理论显然极受中国茶道精髓之影响,其主要的仪程框架规范也源于中国。
日本《类聚名物考》明确记载:“茶道之起,在正元中筑前崇福寺开山南浦昭明由宋传入。”日本《本朝高僧传》亦有:“南浦昭明由宋归国,把茶台子、茶道具一式带到崇福寺"的记述。
小处来讲,可具体至茶席上之礼仪。若细究起来,简直无“礼”不成席的:
冲茶、出汤之前要温杯;放置茶壶时,壶嘴不正对他人;取茶时使用竹或木制的茶导,避免以手抓取;奉茶与客,左手持杯,右手托杯底,双手持杯,不以手指接触杯沿,注意先长后幼、先客后主之序:斟茶时只斟七分满,三分情意,尽在其中;收茶不可过早,待客人辞出后方可进行……
不难见出,修习茶礼的过程,其实即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的过程,齐家治国乃至平天下的底子,由是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