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高寒露至”在国庆小长假的尾声,我们也迎来了秋季的第五个节气——寒露。
寒露在二十节气中排行第十七,史书中记载:“斗指寒甲为寒露,斯时露寒而冷,将欲凝结,故名寒露。”寒露之后,气温降低,地面的露水更凉了,凝结成霜。
袅袅凉风动,依依秋露寒。已是深秋,浓郁的秋意不动声色的将人间晕染。南方秋色浓重,蝉噤荷残,北方步入深秋,红叶似火,偶见早霜。
古人言寒露有三候:“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
待到鸿雁南飞,雀鸟入海,菊花竞相绽放时,最浪漫的季节也已经过去大半,时光催人急,好好把握当下这美丽的季节吧,一杯寒露茶,静静与时光相处。
白露茶是秋茶,寒露茶是冬茶?
一年有二十四节气,“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其中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为秋天的节气,在几个节气时间范围内,采摘制作的茶叶便被称作“秋茶”,更有俗语云:“春茶苦,夏茶涩,要好喝,秋白露。”
所以有关“寒露茶是冬茶”的说明,明显是不成立的,认为寒露茶是冬茶的茶友,难道是因为到了寒露时节,西北、青藏高原等地的气温会降至10℃以下,可以划入冬天的范畴?
或者是被寒露节气的“寒”字所误导了?“露”在古代代表着气温降低,白露是天气变凉的开始,寒露是天气变寒的开始。古代将秋季划分为“三秋”,即孟秋(农历七月),仲秋(农历八月),季秋(农历九月),其中白露寿眉,产在仲秋,寒露寿眉产在季秋,都是实实在在的秋白茶。
寒露茶是秋茶三姐妹里的最后一位,它虽不像白露茶那样声名远扬,不过也是秋白茶中不容错过的一杯,一杯寒露茶,饮尽深秋意,清冽甘甜。寒露时节气温降低,日照减少,昼夜温差扩大,茶叶的生长周期被拉长,也更有利于茶叶内质的积累。
在温差的作用下,寒露茶宽大的叶片与长梗内,积累下充足的芳香物资、果胶物质、可溶性糖分物质以及茶叶必备的茶多酚、氨基酸等,这样的天生优势,让寒露茶粗糙的外表下,饱含细腻绵柔的汤感与馥郁的茶香,沸水冲泡一杯寒露寿眉,晶莹清香,甜香萦怀,风味动人。
适合在“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的深秋品尝饮用,让我们伴随着舒服的茶汤,收敛生息,沉浸于富有深秋气韵的寒露茶中,慰藉南国一天凉过一天的天气,也为即将到来的冬天做好准备。
寒露茶在萧萧寒意的晚秋时期生长,采摘时期于寒露节气后,这时候正是南方天气由凉转寒过渡时节,也是世间万物即将开始养藏的时候,受到此等天气影响,寒露茶的产量是秋茶产量中最低的,不过寒露茶也被称作“正秋茶”,在秋白茶中以正秋茶为最佳。
稀品寒露,今日开采,一杯佳饮,望君珍兮、爱兮。
惊蛰时节产白毫银针?
说完产于秋天的寒露茶,就不得不提白茶圈的另一个误传,惊蛰银针。
虽然白毫银针是春白茶里最早开始采摘的,在茶叶还是芽头状态的时候,便可以将其采下晒制,其口感清甜爽口,滋味宜人。在白毫银针中有一种被称作“米针”的,它在晒制过后的颗粒娇小,被戏称作米针,属于白毫银针中采摘最早的。
不过它的采摘期也不会早于惊蛰,惊蛰节气的时间是在3月5日,惊蛰是一年中的第三个节气,彼时阳气萌生,春雷萌动,惊动地底下的蛇虫,故谓之“惊蛰”。时至惊蛰,天气回暖,雨水增多,天地万物恢复生机,盎然春意到来。惊蛰是白茶蓬勃生长的时节,却不是白茶采摘的好时候。
白毫银针具体的采摘期会随着当年的天气状况而变,当年天气暖些,采摘期便会提前,天气冷些,采摘期自然是推后,让茶叶积累多一些的养分。但是大概的时间不会有过大的改变,都是每年的三月中旬左右,守时而归。
所以,所谓的惊蛰银针自然是假的,是茶商禁不起推敲的谎言。惊蛰时,阳气刚刚回升,气温在回暖的时候,植物才刚收到抽枝发芽的信号,呈萌发之势。
此时高山上的气温还比较低,茶树枝梢上发出的芽头零星,即便是有,茶芽也根本还没有成型,远远达不到采摘的标准。此时的芽头内积攒的养分还不太够,内质物稀少,这样采摘下来晒制的白毫银针,大抵就是滋味寡淡的。
芽头壮硕饱满,外形挺直如针、匀整秀雅,茶汤呈浅杏色,莹润透亮,茶香毫香、花香浓郁,入口鲜爽津甜,细腻莹润。这样的白毫银针才能称得上好。
寒露茶是冬茶,惊蛰产银针,都是白茶圈中的一些误解,我们应该破除这些误解,正确的对待手上的茶汤,才能不负它独自生长的那些时光。
步入深秋,露水盈盈,结草为霜,过了这个节气,天气便又多了一份寒意,寒深露重,记得为自己添件衣物,为自己添杯茶,做个不慌不忙的素心人。
四季的轮转是奇妙的,眼看是青草绿的逼人眼,又眼见着落叶潇潇飘落,周而复始,多少风景能留住,多少情谊能留下,顺势而为便可以,用心珍惜眼下方能持久。
作者:林方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