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先民最早在世界上发现了茶、栽培茶、制作茶、饮用茶,中国文化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历史。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万里茶路将中国茶带向了世界,逐渐风靡世界。在茶叶品饮文化中,大多数时间和种类的茶品都是“贵新不贵陈”,尤其是黑茶、乌龙茶、白茶、晒青绿茶等茶品诞生以前,普洱茶、黑茶、乌龙茶、白茶的老茶品饮风尚是在最近一百年间逐渐形成并被茶友们认可的。
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前,大陆地区茶叶主要产区绝大多数的茶叶更是注重新茶生产,很少有人会有意识的存放老茶。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大陆地区与港澳台地区以及东南亚部分国家的交流深入,港台茶人逐步将老茶文化带入了大陆,推广老茶文化,使老茶的品饮价值、商业价值逐渐被大陆爱茶人接受,藏茶习惯慢慢在全国各地的茶友中逐渐养成。这种现象也就决定了,2000年以前真正大陆地区存放、陈化的老茶非常少,茶叶市场上以号级茶、印记茶为代表的老茶基本上都是从港澳台地区回流而来,2000年以前的老六堡茶也多是从马来西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回流而来。
台湾、香港等地的老茶茶商和老茶爱好者,推动了大陆地区普洱茶、黑茶、乌龙茶等茶叶的种植和生产,逐渐培育了老茶市场,同时也带动了老茶炒作的风潮。多轮老茶的炒作,不断推高老茶的销售价格,百年号级茶在近年的拍卖会上拍出过超千万元人民币一提的天价,1980年代经典老茶市场价格也早已突破了十万元人民币一片。在部分藏家、炒家、不理智的爱好者眼中,老茶逐渐形成了一种“信仰”。这种所谓的“信仰”就是老茶“逢老必好,逢老必贵,茶叶越老越好喝,存茶一定会保值增值”。
老茶作为历经沧桑岁月而形成的特殊茶品,在感官品质上有着新茶无法模仿的特征,老茶也被称为“可以喝的文物”。稀缺性和口感特征是老茶价值的决定因素。因此,存世数量越少、口感越佳的老茶售价应该越高,兼具口感优势和存量稀缺的老茶才更具升值潜力。但是,当老茶变成了一种信仰,老茶便不再是饮料,而是商业炒作的一种标志物,庞氏骗局的道具。
老茶炒作需要不断有接盘侠出现,大庄家的不断炒作,新买家的不断进入,庄家一茬一茬的割韭菜,韭菜们前赴后继的入市接盘,这就是维系老茶信仰神话的唯一手段。
玩茶13年了,看到了2007年普洱茶大崩盘,见证了2010年古树茶的崛起,旁观了白茶的起伏风波,经历了安化黑茶的起起伏伏,寻觅了经典老岩茶,坐观六堡茶的未来动态。回首再看玩过的各类老茶,总结下来品饮价值不高的老茶,不但不会保值增值,甚至还会贬值。今年广东部分老茶茶仓放出的大量2004年至2010年之间的中期茶,茶叶品质很差,口感单薄,香气较弱,部分茶品的茶汤会在舌面上形成难以化开的涩感和刺麻感,这种茶品的放货价格很低,甚至低于仓储成本。这一案例充分证明了老茶一定能保值增值的神话并不可信。
茶叶的内涵物质在采摘之后就是在随着时间流逝而逐渐减少的。不可能出现老茶年份越久就越耐泡。六堡茶的老茶茶汤滋味、厚度、汤色在一定年份达到顶峰以后,会随着年份的增加而逐渐变淡、变薄、变浅。老茶尾水甜是因为茶叶内含物质逐渐转化为单糖、多糖等糖分,苦涩味减少甜味增加。木质香可以通过木箱存放、木仓存储而适当增加。因此,老茶“越陈越香、越陈越醇、越陈越耐泡”的概念是相对而言的,不能成为金科玉律。
收老茶、喝老茶,皆有风险。一方面老茶价格高,作假成本相对较低,因此茶圈中假茶横行,越是年份久远的老茶,作假的越多;越是名气大的老茶,作假的数量越大。在我接触老茶的10年间,见过、品过的假茶就不胜例举。其中,以“百年亿兆丰号”假茶最为经典。2015年,在苏州一茶会所品饮了一款拍卖会上拍到的“百年亿兆丰号”老茶。实话实说,茶的滋味还不错,有老茶的韵味,尾水甘甜。但是,牛皮包装的茶砖怎么看怎么不像真茶,砖面黑褐,茶叶叶底中黑色条索和绿色条索兼具,并且在叶底中还找到了近几十年才有的合成纤维绳,可以判断为老茶、新茶混拼造假。微信朋友圈、自媒体公众号中低价营销的假茶更多,甚至还有很多臆造老茶。老杨在刚开始玩老茶时,一位前辈就和我讲过“老茶99假”,经过十年折腾我现在深以为然。
喝老茶有风险是因为:老茶至少需要10年以上的仓储转化,在转化过程中需要微生物、水分和酶的共同作用,一旦存储条件不当就会出现茶叶发霉的问题,而发霉的茶叶中含有大量有毒有害物质,饮后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茶叶表面的霉斑、霉味可以通过擦拭和干燥地区退仓的方法消除,很难用肉眼和品饮的方法完全分辨出来。对于普通茶友而言,喝不知根底的老茶确实有一定的健康风险。
老茶变成一种信仰,对于老茶产业的持续发展并不是助力和推手,炒作过后只会一地鸡毛。老茶可以是一种文化,绝不可以成为所谓的“信仰”。
撰文:杨晟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