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教科文组织官网显示,该习俗包括与茶种植管理、茶叶采摘、手工处理、饮用以及分享相关的知识、技艺和实践。中国茶种类繁多,包括6大茶系和2000多种再加工茶。茶拥有丰富的社会和文化属性,已成为国人日常饮用和社交礼仪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种茶、制茶、饮茶等相关习俗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和道德观。
17世纪初,中国茶叶通过“新航路”进入欧洲各国,后又由欧洲传入北美。1776年美国独立后,开始与中国直接开展茶叶贸易。和其他中国物质文化形式一样,茶在英国和美国经历了一个本土化改良的过程。茶叶在英国先后进入贵族阶层和中产阶级,再于工业革命后进入平民社会。英式茶以混合茶为主,茶中混合花、果和精油以调味。由于喝不惯热茶、追求方便快捷,美国人发明了袋泡茶、冰茶和瓶茶,从而推动了茶在美国商业化的进程。英国和美国均为饮茶大国,茶对英美的本土文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与亚裔的身份认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英美本土文艺中的茶文化
茶在英美电视剧、电影、小说等文艺作品中被赋予了丰富的意义,包括灵感的来源、回忆的介质、阶层的象征、情绪的缓冲、时代的隐喻等,对塑造人物、提示剧情或凸显主题起到了关键作用。这一方面反映出英美茶文化自身的精彩纷呈,另一方面展现了中国茶文化西传后异域生辉的蓬勃生命力。
英美文艺中不乏视茶如命的主人公。美国派拉蒙出品的《星际迷航》讲述了人类同众多外星族群共建星际联邦、探索广袤宇宙和发现未知文明的故事。其主人公、星舰舰长让-吕克·皮卡德是伯爵茶的忠实爱好者,他的口头禅便是“Tea, Earl Grey, hot”(来杯格雷伯爵茶,热的)。伯爵茶源于19世纪30年代中英交往的一段佳话,而中国的祁门红茶和正山小种正是伯爵茶最早的茶基。伯爵茶贯穿于充满神秘、未知和想象的剧情之中,增添了科幻电影的人文主义色彩,营造了一种传统和未来碰撞的艺术张力。美剧《超感警探》的主人公帕特里克·简也是茶的忠实粉丝。作为加利福尼亚调查局顾问,他在断案之前,总要先喝一杯茶,仿佛茶便是他敏锐观察力的来源。他对茶饮十分讲究,在某个场景中询问同事是否加入牛奶、是否使用沸水。他表示,“茶就像杯中的一个拥抱”。美国系列科幻小说《银河系漫游指南》的主人公阿瑟·邓特也是位老茶友,他对茶的求索正是小说的主线之一:当地球毁灭之后,邓特搭载“黄金之心”号飞船开始星河探险,喝茶成了问题。飞船上的饮料机器为他制作了一种与茶近似的饮品,但是不合邓特口味。直到发现地球的“多元区状态”后,他才喝到真正的茶。饮料机不知邓特为何爱茶,而邓特给出的原因是“茶使我快乐”。可以看出,茶成了邓特个人与地球的联系,是承载其地球回忆的纽带。作者道格拉斯·亚当斯似乎在强调茶作为人类社会共同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英国影坛“常青树”玛吉·史密斯或许是英国茶文化的最佳代言人。沏茶与喝茶在英国社会是严肃且饱含敬意的仪式。在英国电影《涉外大酒店》中,她扮演的穆里尔痛批很多美国人错误的泡茶方式,强调必须要用沸水且要先放茶包再倒水。此外,在扮演英剧《唐顿庄园》中的老伯爵夫人时,她在多个场景中为客人沏茶或自己品茶,为观众展示了纯正的英式下午茶文化。和其他历史剧一样,茶在《唐顿庄园》中不仅营造了华贵的美学效果,更是确立了故事发生的历史坐标,折射出20世纪早期英国的阶级和饮食文化。英国流行乐歌手阿德尔在其代表曲目“Hello”的录影带中使用了泡茶的画面,彰显了茶作为诗性叙事的功能。然而,画面显示,阿德尔先往杯中注水,而后浸入茶袋,与正确的沏茶顺序相反。这一举动在录影带首发后被犀利的网友发现,引发了社交媒体上的轩然大波——由此可见茶文化在英国的严肃性。英国作家路易斯·卡罗尔的奇幻小说《爱丽丝梦游仙境》中有位“疯帽匠”。他痴迷于茶,与三月兔、睡鼠一起举办“疯狂茶会”,反映了维多利亚时期茶会风靡、人们在茶会上饮茶猜谜消磨光阴的社会现象。1934年至1988年间,英国作家帕梅拉·林登·特拉弗斯以“玛丽·波平斯阿姨”为主人公创作了八本童话故事。作为魔法保姆,玛丽·波平斯通过带两个淘气的孩子一起探险,最终“驯服”了他们,增进了亲子关系。故事情节中穿插着英国茶文化:在天花板下方的漂浮餐桌上,她和孩子们以及叔叔艾伯特喝下午茶,谈笑风生;她和孩子们以及好友伯特跳入粉笔画中,享受企鹅服务员的上茶服务。波平斯所穿的“茶会女服”展现了摩登时髦的英国茶文化风尚,透露着女权主义思想,而有关坐姿、餐巾、座次等茶会礼仪的描述则反映了西方绅士淑女的交际文化。
华裔族群中的茶文化
除了在英美本土文艺中传达隐喻意义之外,茶始终是华裔乃至亚裔族群的身份标志之一。一方面,在文学界,许多华裔作家将茶文化融入作品创作。另一方面,在大众文化圈,珍珠奶茶成为新近华裔移民的流行文化符号。
茶是华裔离散文学中的常见意象,用于探求不同时期华裔移民的身份认同情况,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华裔美籍作家朱路易的长篇小说《吃碗茶》。从遭遇排斥到融入主流,珍珠奶茶在美国的接受历程从某种程度上折射出过去30多年美国华裔的移民史。20世纪90年代起,珍珠奶茶伴随移民进入美国社会。当时的奶茶多用茶粉冲泡,配以糖浆,高度异质化的口味遭到很多美国人的排斥,因而只在中国餐馆售卖,规模十分有限。1999年,中国台湾品牌仙迹岩珍珠奶茶在纽约唐人街开设门店,生意火热,亚洲珍珠奶茶品牌纷纷进入美国市场。即使如此,茶店的主人和客户也大都是亚洲移民。和中餐不同,在进入美国市场之后,珍珠奶茶没有在第一时间迎合美国口味进行改良。奶茶店的常客依然局限于亚裔年轻人,它是这一群体的童年回忆,将他们和故土联系起来。2010年以后,第一代“奶茶客”成长起来。以日益增长的社会消费力为基础,大量珍珠奶茶店开始涌现,影响力不断扩大。一方面,奶茶的配方得到了改良,新鲜水果、全脂奶和茶替代了糖浆和茶粉。另一方面,门店的装修风格与时俱进,由家庭式的沉稳风格变为时髦且社交媒体友好型的设计,辅以明亮的采光。2013年,华裔嘻哈二人组冯氏兄弟的音乐录影带“Boba life”走红。迄今为止,该录影带在视频网站上得到了248万人的关注,强化了珍珠奶茶对于新一代亚洲移民身份的标志意义。如今,在美国图片社交媒体上,带有“珍珠奶茶”标签的帖子有数百万条之多,珍珠奶茶元素出现在玩偶、限量版鞋子、表情符号等诸多消费品中,甚至连身在政界的希拉里·克林顿和杨安泽在照相时,也不忘手拿珍珠奶茶以吸引亚裔年轻人的选票。社交媒体推动了珍珠奶茶融入美国主流社会的进程。亚裔移民常将珍珠奶茶和其他象征中产身份和都市化消费的物品一起贴在社交媒体上,这从某种意义上使奶茶摆脱了固有的刻板形象,成为亚裔跻身美国中产阶级、融入世界主义的标志。
综上,中国茶进入英美国家后,在其本土文化价值取向的影响下,形成了各自独具特色的茶文化。茶广泛出现在英国和美国的各类文艺作品中,逐渐成为其本土文化中的显性符号,彰显了茶文化的世界魅力。茶和其他饮食文化一样,成为早期华裔移民探求身份意识过程中的重要牵系,而珍珠奶茶融入英美主流社会的过程则象征着亚裔移民在西方社会地位的不断提升。系统而深入地梳理茶文化西传的历史脉络,探索茶文化在西方文艺中的表现形式,考察华裔群体中的茶文化变迁,对于当下“讲好中国故事”、加强国际传播具有宝贵的启发意义。
(本文系中宣部项目“中华文化对外传播之策略研究”(WEH3152004)、湖北省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研究课题“长江文明的历史文化遗产挖掘与国际传播”(HCYK2022Y07)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外国语学院)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管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