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区邓村乡的茶园里有很多的拍客,有发烧友,还有大量的游客,当初出于生存目的,远离野猪骚扰而种植的茶叶成为美食,茶园成为看点,让邓村的茶农并没有想到会有这一天。
然而茶山公园开业在即,茶家乐如雨后春笋般诞生……
→山峰、峡谷、盆地和山脊都种上了茶树,形成四种不同风格的景致。茶山上只有上了年纪的人在采茶。一捧鲜叶就是一笔收入。外乡来的茶客已成邓村采茶人的主力。
与野猪博弈的岁月
三峡腹地夷陵区邓村乡,平均海拔在800米以上。
这里种植水稻产量偏低,高海拔地区还会出现白露节令过后仍在抽穗杨花的情况,最后只能“白露不低头、割了喂老牛”。
种植玉米也不是最佳选项,播种时会被难以计数的鸟儿吃掉,成熟期前后又要面对野猪的祸害,入夜时分,野猪成群结队地窜进地里,一夜之间能将5分地的玉米给全部破坏殆尽。在邓村乡,上了岁数的人都有燃放鞭炮轰、敲锣打鼓赶、用高音喇叭骗野猪的经历,有时候一夜折腾得无法安眠。
所以,在这个高海拔区域的山民,对农业结构调整尤为渴望,正是这种渴望让邓村种茶走在了宜昌各地的前列。
很多人都说邓村是宜昌茶的发源地,是大叶茶的起源地,种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于是就有了地理坐标的字样镶嵌在茶园里,一生与发展茶叶为业的当地的老茶人刘建强说:上个世纪的50年代,湖北唯一的国营茶场在邓村安营扎寨,用密植免耕的方式,开启了千亩标准茶叶的示范,“峡州碧峰更是开启了茶叶品牌化的征程。”
水田旱地变身茶园
然而示范的作用是无穷的,当邓村人看到国营邓村茶场人因为种植茶叶过上好日子,也跟着种起了茶叶。甚至在宜昌县的时代,宜昌大部分区域都是从邓村乡引进茶叶来种植,最终在当地形成了规模,也做出了品牌。
模仿茶场种植茶叶,渐渐成了高山人的生存选项,人们从在玉米、黄豆地里间作茶叶起步,最终将水田与旱田全部发展成茶叶。原邓村乡农办主任、老茶人李发金介绍:邓村如今茶叶种植面积达10万亩,其中仅用8年就发展了6万亩,“水田旱田全部成了茶园,16个村、8600户、2.8万人的邓村乡,人均3亩茶,户均10亩多茶。”
极高的森林覆盖率和千峰万壑的地形,加之遍布全乡的茶园,让邓村全域成为一个高山茶园:以古城坪、梅坪、红桂香、纸坊铺为代表,四周都是高山,中间是平地的茶叶茶盆地诞生了;以交岔坪、常家垭、白水头、黄金河为代表的茶叶峡谷带;以邓村坪、江坪、袁家坪、田家坪、竹林湾为代表的茶叶山梁地带;以大水田、杨家湾、常家垭、中堡山、庙垭、谭家垭为代表的茶叶山峰地带。
茶农老去公园成型
最低海拔300米、最高海拔1500米,邓村茶园形成了低山、半高山、高山茶叶经济带,当茶叶面积达到10万亩之后,茶人已经老去,而年轻人对茶叶退避三舍,不种茶,不采茶,让产业走到了分水岭。
邓村的茶山风景带为茶乡找到了答案,茶园多元化,而且夹杂在各类树木以及经济作物之间。“邓村茶山公园的个性很突出,茶叶与杉树间作是退耕还林的成果,茶叶与小水果间作是发展经济林的成果,茶叶与山胡椒、茶叶与木瓜间作是茶农自己摸索的成果。”李发金说,“茶叶盆地、茶叶峡谷、茶叶山梁、茶叶山峰为代表的茶山公园逐渐成型。”
旅游的驱动,吃茶变成现实,鲜茶炒肉,油炸茶饼……茶园变成公园。
也正是好山好茶,让邓村成为了“中国最美小镇”、“世界茶旅小镇”、“湖北省省级美丽乡村”、“绿色城镇”,当地在实行全乡一个产业、寸土种茶的基础上,让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及观光农业成为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