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百年茶路开拓中,晋商开创了“南吞北吐”的产业格局,而造就晋商巨贾的山西祁县,更在万里茶路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如今,位于祁县县城的昭馀古城,现存的明清时期几百家商号店铺旧址向世人昭示着当年茶、票、斗、典、布、杂等百业繁荣,一场大型的修复早已启动,茶文化和晋商精神亦在修复中传承和延续……11月12日,由晋中市委市政府、山西日报报业集团主办,晋中市委宣传部、山西晚报社发起并承办“弘扬晋商精神重走晋商万里茶路”大型活动采访团重回万里茶路中心——祁县昭馀古城,山西晚报记者对山西昭馀古城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王在盼进行了专访,目前,这位古城“操盘手”正在做的事情是通过茶旅融合帮助更多人创造品质生活。
A 茶商之都:茶商文化与生俱来
“可以说,缔造了万里茶道的正是晋商。”王在盼直言,晋商在一定意义上而言就是茶商,晋商文明的结晶更多地体现在茶叶中,体现在万里茶道中。通过茶叶,晋商建立了自己的商道,通过茶叶的经营和运输,晋商又带动了票号这种创新性金融的发展,最终形成一套属于自己商帮的商业模式,支撑整个商帮持续发展。
相关资料显示,祁县茶帮是万里茶道的开拓者和主力军之一,其作为晋商的一支劲旅,在昔日的万里茶道上活跃了二百余年,茶道沿线到处留下了祁县茶帮的经营遗迹和故事。在祁县境内,古茶路长达百余里,清代有30多家茶庄总部设立于此,目前仍有23家遗址保存完好。位于昭馀古城内的长裕川茶庄,更是经典杰作,其中还保留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实物,诉说着晋商开辟万里茶道的艰辛。与此同时,祁县茶帮创造的“总柜经济、茶票兼营、茶产业化经营、茶品牌化营销、顶身股激励”的五大经营管理模式,一直流传至今。
建于北魏太和年间、地处祁县的昭馀古城,一度成为祁县茶帮的重要聚居地。明清时期,古城因茶商发达而鼎盛辉煌,呈“居于乡下,店设昭馀,商通天下”之势,如今,城墙虽已不在,城内建筑依旧基本保存完好。古城总占地面积56.99公顷,东西长835米,南北长690米,28条街巷纵横贯通,860余所古院落星罗棋布,20000余间明清建筑鳞次栉比,形态宏伟,结构精巧,建筑风格“集江南河北之大成,汇宋元明清之法式”。
因此,早在1994年1月,祁县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011年6月,昭馀古城中横贯东西的晋商老街被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列入中国历史文化名街;2015年12月,祁县被中国商业史学会授予“万里茶道——茶商之都”称号。
“昭馀古城很精致,作为‘茶商之都’,其与茶叶一脉相连,在古城内,仅茶庄、茶票号的遗址就达32处。”在王在盼看来,这里有满满的茶商文化,这恰恰是这座古城与生俱来的一种气质。
“茶本来就是品质生活的一种体现,发展茶文化,祁县有其区位优势,更有其文化底蕴。要让古城‘活’过来,在此,只能做茶+生活体验地。”王在盼告诉山西晚报记者。
B 茶旅融合:打造茶文化体验地
正是由于昭馀古城与众不同的气质,其很快得到了明确定位。
今年5月11日,有着国资背景的山西昭馀古城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正式成立,王在盼兼任董事长及总经理。仅仅半年,昭馀古城“茶商之都”的名片已被通过多种形式推广。“目前,我们所做的主要工作就是昭馀古城的保护和更新,同时将茶商文化提炼出来,与文旅相结合,最终实现‘茶旅融合’。”王在盼告诉山西晚报记者,公司从成立至今,计划一年布局建样板,三年见效看项目,五年成型塑品牌,最终为游客打造文化消费目的地,帮助更多人创造品质生活。
不过,王在盼意欲打造的茶文化,并非一般的茶文化,而是对山西药茶进行更多的展示,让更多游客感受到山西药茶的精髓。“茶就是药,药就是茶,药与茶本就是同根同源,山西药茶其实是一种真正私人定制的茶,是中医中提倡的药食同源的具体体现,将更好地为人们打造健康饮品。”王在盼介绍,除了年底将对游客开放的展示厅,昭馀古城还将打造“山西药茶会客厅”,为游客提供很好的休闲体验。
不同于以前旅游被当做奢侈品,在文旅行业浸淫多年的王在盼看来,目前,旅游早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王在盼坦言,当下的旅游业,相比于此前整个行业粗放的运营模式已经完全不同,游客们愈来愈挑剔,很多粗制滥造及毫无文化底蕴的景区,根本不可能吸引到游客;若没有消费体验,也不可能滋生一个新的景区,文旅融合,创造美好生活。
在这座城,王在盼和其团队意欲打造的,既不是大院,也不是古城,而是要将昭馀古城打造为文化目的地、旅游目的地、消费目的地。他告诉山西晚报记者,“这里的文化,正是茶商文化。未来,在昭馀古城人们可以喝到山西最地道的茶,与此同时,也可以品到其他六大茶系中最好的茶。在这里,人们可以闻得到茶香,品得到茶趣,并在一段愉悦的品茗时光结束后,将自己私人定制的茶带回家。让人们生活更美好,这是我们的初心。”
在王在盼和其团队的规划中,下一步,将打造中国老茶、古茶交易中心。也希望将世界茶商大会的永久会址落地于祁县,“目前,很多想法都在进一步策划调研中,但这些都是属于茶商之都的标准配置,相信会逐步成为现实。”
C 古城修复:保护传承文化之根
想要对一座古城进行保护和更新,并非易事。作为国有资本,入主旅游业仅是一个“打样”的过程。
在王在盼看来,优秀的旅游项目其实可以带动圈式化的共建共享,“目前,已经有资本守在门口等着,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先把样板建好。”提及资本的带动力,王在盼略显兴奋,“多年来,古城内很多小院一直处于闲置状态,随着我们对古城的投资修复,古城内很多小院的身价正在不断上涨,已经很少有人愿意出售。”
“建筑,就是凝固的音乐。”正是因为这样一句话,王在盼很早之前就爱上了古建筑,在其看来,建筑承载的信息量很多,只要这些建筑、街巷在,就是保护好了古城,一定不能将所有街巷拆掉重建,更不能将原住民迁走。如今,昭馀古城城墙虽已不在,但其肌理仍存,在城内有一条重要的道路被称作“马道”。在此次做古城保护规划时,王在盼希望将马道列于一级保护街巷中,“马道在,城就在。这是古城最后的底线。”
此前的古建修复,有一个词叫“修旧如旧”,王在盼和他的团队却并未使用这一理念,而是用了两个成语来进行比较,在其看来,“修旧如旧”最易“返老还童”,房子还是原来的格局,工艺还是老工艺,材料则是新材料,修复后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座“老新房子”;而“老当益壮”,则是古城保护的最高水平,房子还是老房子,但修复后,精气神不倒。王在盼认为,古城保护并无具体标准,修缮过程中更不能完全照本宣科,“在保护过程中,要时刻保持对当地文化底蕴的了解和敬畏心,否则就是打着保护的名义去搞破坏。”
那么,古城又当如何更新?是简单粗暴更新?还是再造一个“新古城”?还是能真正找准文化点,与当地居民融于一起?王在盼认为,所谓更新,无论是对古城的原居民也好,还是对到此的游客也好,都应得到更好的体验,“首先需要在功能上进行提升,比如消防、上下水的全部覆盖,以及城市供暖进入古城,在此基础上,再将文化的根保护下来。”王在盼认为,一定要认清茶商之都的现实意义,这座城原来有江湖地位,当下有现实意义,这正是文化传承和更新的重要性所在。
“希望很多离乡的祁县人再次回来看到老城时,会感觉‘这还是我记忆中的城,街院还是我小时候的街院’。”作为古城修缮的“操盘手”,这恰恰是王在盼的一种修缮标准。他希望,在老城修缮后,老城中原来的居民可以再次回到老城中居住,这才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更新。他同样希望,老城内流动人口能够多一点。希望通过旅游,为人们提供一种更高品质的生活体验,最终在旅游过程中提升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