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冬时节,万物收藏,为春季的勃发做储备。对于普定县化处镇的“朵贝茶”产业来说,也是如此。
1月13日,普定县化处镇茶叶种植基地里,云雾缭绕,挖机在山间作业;荒山上的干部、茶农们正忙着整地种植茶叶,干劲十足;观景台上,站满了前来基地调研产叶的客商,一片忙碌景象。
这得益于普定县出台的茶产业发展规划, 2020年4月,普定县出台了《关于加快茶产业发展工作的 实施方案(2020-2022 年)》,明确提出用三年时间,新建茶园6万多亩,打造茶旅一体化,普及全民茶文化, 支撑茶产业内涵式发展。
“依托茶叶优势,化处镇规划在原有基础12000亩上发展1万余亩茶树种植,辐射区涵盖白果村、硐口村、焦家村、水井村、播改村、腊柳村、沙包村、长峰村等多个行政村,截至目前现已完成8000余亩茶树种植工作。”化处镇党委书记罗小东介绍。
朵贝茶历史悠久,普定县化处镇的朵贝片区还留存有很多古老的茶树,张家寨村后的贡茶坡上的古茶树,据专家考证,已经有近千年的历史,被认定为中国小叶茶树品种中最古老、最大、保护得最好的古茶树。作为“朵贝茶”的核心区,化处镇气候宜人,属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季风交替明显,适合茶树生长。该镇以加快产业结构为主线、土地流转为契机,以企业、合作社、大户为龙头示范大力发展茶叶产业,着力打造茶叶大镇,经过多年努力,荣获了“贵州古茶树之乡”、“贵州十大茶旅目的地”、“贵州最美茶乡”等美誉。
《方案》的出台,成为化处镇“朵贝茶”产业裂变的新起点,化处镇结合独特的气候和土壤条件,抢抓机遇,通过招商引资,引进19家茶企前来发展茶产业,并制定《化处镇产业结构调整整体规划》。
来自江苏的客商张士芹实地察看普定县化处镇茶叶种植基地说,“贵州省很重视茶产业发展,化处镇朵贝茶名气很大,来基地看过以后,我觉得这里的气候土壤条件很适合种植白茶。对当地茶产业发展政策有了了解以后,给予了高度赞誉,表示自己准备在化处镇投资,种植白茶。
今年,化处镇拟将在原来的基础上扩大种植面积5000亩,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形成标准、规模、品牌的产业化发展模式,整体提升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增效,达到农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按照规划,我们将茶产业作为全镇主导产业之一,并将新增的种植工作分解到村,责任明确到人,层层压实责任,确保目标任务完成。对每个茶叶种植的村和区域,明确农技人员和相关干部蹲点,确保种植快速有序推进。”罗小东说。
如今,“朵贝茶”产业正成为引导化处镇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
2007年在浙江茶企打工回乡的陈开平,有了积蓄以后,离职回乡参加村委工作,发现张家村里的千年古茶树茶质非常好,陈开平便有了种茶的想法,与村里的几个年轻人,率先流转了500亩土地种植茶叶。现在的张家村,漫山遍野都种上了茶树,每到采茶时节,用工高峰期,茶山上有几百人务工。靠着一株株茶树,一片片珍贵的茶叶,张家村越来越富裕,村民生活也越来越好。
“我家有3亩荒山入股,每年租金一千多元,再加上分红和务工收入,一年家里多增收2万余元左右,比种植玉米收益好得多。”朵贝村村民崔娇说。
围绕“茶叶”产业,化处镇建立以化处镇茶企业为龙头的农产品销售平台,开拓市场建立营销网络。同时加快完善批零市场体系,规划建设冷藏冻保鲜库、包装、加工园区等配套设施,并整合资源设立采购配送平台,直通佛山、上海、浙江等交易市场、经销企业,建立稳定的直销渠道和直供关系,产品远销浙江等地。
在2018年被列入全国农业产业示范强镇行列后,化处镇构建起了“一环两区三示范”的产业大格局,做好产业升级文章,产业示范带动效应逐渐增强。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加强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组织方式,把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
“自从镇里开始规划种植茶叶,我就到茶山种茶叶,70块一天,天天来茶山种茶,茶叶成熟以后还可以到基地采茶青,在基地做茶农,收入很稳定。”化处镇硐口村村民刘峰国说。
如今,茶产业已成为该镇集生态、经济、休闲、旅游、健康养生、文化传承等功能于一体的绿色支柱产业。延伸乡村旅游线路,把农旅一体作为配套产业大力发展,促进生态环境和乡村旅游有机结合,凸显产业“1+1大于2”的功能。
来源:贵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