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红是广东省接收安置归难侨人数最多的华侨农场。英红精神是广东红色文化的重要代表,英红红茶是中国传统红茶文化的后起之秀。
英红博物馆设在原英红华侨茶场场部旧址,英红历史文化基本陈列由英红镇政府和广东华侨博物馆共同主办。展览面积1100平方米,分“热土华章——英红场史展”“红茶新秀——英德红茶历史展”“峥嵘岁月——英德茶场知青文化展”“侨自越南来——英红归侨历史展”四个展厅,共展出图片1100张,文物、实物资料等766件(套),辅以雕塑、浮雕、场景、视频等,并设多媒体等互动项目,资料详实,实物丰富,形式新颖,手法多样,概要勾勒英红创业、发展的历史,全面展示英红归侨文化、红茶文化,大力弘扬“大公无私、艰苦奋斗、团结拼搏、薪火相传”的英红精神。
英红博物馆的建设,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原英红知青、归侨侨眷等4151人合共捐款455万元人民币,并捐赠大批实物、文物、文献等。大批老干部、老知青发扬志愿者精神,积极推动筹备工作,从事文献资料的整理、现场施工的协调等大量事务性工作。
另据广州《南方日报》此前报道,英红镇的前身为英红华侨茶场,始建于1951年,因此英红是广东省拥有归侨人数最多、国有土地面积最大的侨镇,侨乡特色十分浓郁。
据介绍,上世纪70年代末,由于种种原因,越南有一万多名华侨被迫回到中国,安置在英红华侨茶场。在这个占地面积6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着约1.3万余名越南难侨侨眷,占全场总人口的76%,使这里成为中国安置归难侨最多的华侨农场,也形成了中国最多越南归侨聚居的地方。
归侨在接受英红当地生活习惯的同时,也带来异地侨居国的生活习俗,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侨乡风情,大大丰富英红的地方人文文化。这些越南归侨居住的村落与当地村落有着明显区别,他们并非同一个宗族聚居生活,而是来自五湖四海,之前从事的行业和职业也不尽相同。
这些归侨侨眷到英红后,仍然保留着在越南时的过年习俗:吃粽子、扣肉和年糕。据说吃粽子可以暖胃、强身健体,所以每年春节越南都会配给或供给定量糯米。春节前几天,家家都要包上数十斤甚至上百斤粽子,每只粽子有3-5斤重,春节可作为礼物送人;大年糕是用糯米磨浆与红糖蒸制而成,像个超大型的圆饼,象征一家人团团圆圆;熬扣肉则用猪腩肉熬熟后,再抹上红糖用油炸,使肉红亮、甜香而不油腻。有些侨眷还会烹制别具风味的“狗肉扣”。此外,由于他们在越南生活时,多数是从事农业生产,习惯于使用顶尖圆边、具有浓厚越南特色的帽子,有归侨便学会了该帽的制作工艺。因而,现在英红集市仍有不少这些“越南帽”卖。据悉,因越南当地盛产竹子,所以该帽均以竹子为材料,骨架由竹枝制成,帽体全部由竹叶制作。帽底深且尖,既可遮荫又可盛物。
来源:侨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