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匀市茶园面积达到33.15万亩,总产量4310吨,综合产值12亿元。全市茶产业从业人数达到10余万人,茶农年人均收入达1万余元。发展茶产业以来,全市1万余户贫困农户通过茶叶种植实现了脱贫致富。
贵州都匀,历史上就有一种闻名四海的“鱼钩茶”,由于茶牙尖细如条,人们又叫它“白毛尖”、“雀舌茶”。史料记载,1915年,“鱼钩茶”在巴拿马国际赛会上获得优胜奖。1983年被评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1956年被毛泽东主席亲笔赐名为“都匀毛尖茶”。“都匀毛尖”被赋予了“引领黔茶出山”的使命,成为贵州绿茶的领军品牌。5月下旬,第一财经记者随国家林业局“2017天然林保护工程记者行”在贵州采访时看到,满山遍野的茶树枝繁叶茂,苍翠欲滴。贵州省天保工程管理中心主任主任黄以黔介绍,“茶产业是都匀市实施退耕还林项目的重大成果”,2002年以来,都匀市发挥都匀毛尖茶品牌优势,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将荒山变成了美丽的茶园,如今的都匀,“山绿、民富、茶飘香”。在都匀螺丝壳河头茶叶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理事长张光辉就是退耕还茶项目的受益者。2005年,张光辉获得退耕还茶项目支持种植茶叶24.17亩。2008年,他承包退耕还茶农户100多亩茶叶,组织8户茶农成立了合作社。目前,合作社茶园面积从当初的400亩发展到5000多亩,入股社员发展到346人,成为一家集种植、加工、销售、良种茶苗繁育为一体的专业合作社,带动周边茶农户脱贫致富,并于2012年获得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2016年,这家合作社毛收入达到2500万元,每个社员分红近4万元。都匀市林业局提供的资料显示,2002年以来,都匀市累计投入国家退耕还林项目资金7461万元,完成退耕还茶面积10.6万亩,全市近90%的行政村种上了茶叶,3万多户10余万群众投身种茶大军,退耕还茶户户均2亩以上。截至2015年,都匀市茶园面积达到33.15万亩,总产量4310吨,综合产值12亿元。全市规模茶叶企业57家,茶叶专业合作社遍布全市所有产茶乡镇办事处。产业从业人数达到10余万人,茶农年人均收入达1万余元。发展茶产业以来,全市1万余户贫困农户通过茶叶种植实现了脱贫致富。在贵州采访时,记者听到一个新词:“茶旅一体化”。黄以黔解释说,退耕还林项目的实施,让都匀造林地普遍封林成林,森林覆盖率迅速增加了3.1个百分点,达到60.65%。茶区不仅有了优美的风景,负离子浓度也大大增加,把越来越多的游客吸引了过来。2015年1月,第三方出具的一份检测报告显示,都匀螺丝壳茶区负离子浓度年平均值为每立方厘米3908.2个,夏季最高值达到每立方厘米5839个。报告认为,都匀螺丝壳茶园片区的负离子浓度春夏秋冬四季均达到最高等级,对人体健康非常有利,是当之无愧的“天然氧吧”,具有很高的开发价值。“而‘茶旅一体化’就是贵州省推出的一种生态旅游发展模式。”黄以黔说,这一模式能带动茶产业从简单的物质消费向旅游文化享受的多样化、多层次转型发展,打造一体化的旅游产品,让游客感受最美茶乡的旖旎秀美风光,体验浓厚的都匀毛尖茶文化,享受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同时,利用优质环境和良好生态,开发以茶为载体的高端休闲养生产业,提升茶叶核心区附加值和效益。”黄以黔说。都匀市林业局提供的资料显示,都匀毛尖继2015年以181亿元品牌价值登上中国品牌价值榜后,2016年再次获此殊荣,并以211.49亿元的品牌价值位列茶叶类地理标志产品榜单第四位。据第一财经记者了解,“都匀毛尖”的盛名也让更多的农户搭上了致富的快车。在贵定县,贵州云雾茶厂负责人方开贵告诉记者,当地本身就有上等茶叶“云雾贡茶”,而一些上好的茶叶也会被大经销商统一定制、加工,进入“都匀毛尖”品牌系列。“茶产业已经成为贵定一大支柱产业。”贵定县茶叶产业化发展管理办公室副主任杨芹对第一财经记者说,农户种一亩茶,成熟后可年产900斤干茶,一斤干茶按300元计算,就有2.7万元的收入。而一个熟练的采茶工,一天可采4斤(干茶),按一斤80元计算,一天就有320元的收入。贵定县林业局给记者提供的资料显示,截至2016年底,全县茶叶种植面积22.6万亩。眼下,贵定县正在将茶产业有序转型升级,增加茶农经济效益,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已打造出“云雾茶叶-金海雪山-贵州甘溪国家森林公园”黄金旅游线路,并正在成为贵州“茶旅一体化”发展的示范样板。
退耕还林工程将昔日的荒山变成了美丽的茶园。摄影/章轲
贵州省贵定县云雾镇茶农陈群芬一家正在山上采茶。摄影/章轲
“茶旅一体化”发展模式,带动了贵州一些地方的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摄影/章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