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方很多地区尚冰雪覆盖之际,海南五指山什会村已经茶香四溢、茶歌遍山。近日,首届中国(海南岛)早春茶“开采节”暨五指山茶产业发展论坛在什会村的妙自然茶园基地举行,正式奏响海南岛“第一早春茶”品牌创建进行曲。
小小一片叶子不仅让当地老百姓增收,还带动了一股采茶游热潮。
带动农户增收
妙自然茶园基地在五指山热带雨林之中,进入基地需要先走一段山路,这里也是五指山市通什镇什会村妇女创业基地。基地采取林下种植的方式,茶苗与山林中的藤、花、蕨、桫椤等300多种植物共生。茶地里的杂草由农户手工摘除,并且套种绿肥,实现了“超有机、野生态、无公害”。
2013年,五指山妙自然茶业有限公司从云南引进国家茶树保护新品种“紫娟”,种植在五阿陀岭红山一带,并研发出新茶“雨林紫鹃”产品。值得一提的是,该公司采取“公司+农户+基地+茶科所”的发展模式,为当地村民提供了增加收入的途径。
据什会村贫困户符莲娟介绍,以前这里是块荒地,难有收成,家里的日子一直不太好过。得知有人要来收地种茶后,符莲娟便三番五次找村支书了解情况。当时的她连茶树长什么样都不了解,对如何种植更是无从下手。
如今,符莲娟等村民对“紫鹃”茶收成的满意溢于言表:“2014年9月种下茶树后,到2016年采摘时鲜茶价格已达到每斤30元,全年获得了5000多元收入。”谈及2017年的预期,符莲娟笑意愈浓,“我相信今年至少能挣上个七八千元。”
五指山妙自然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徐雪燕介绍,公司与村民签订产业扶贫协议,无偿给贫困户提供茶苗和专业科学技术种植服务,通过把公司和村民利益捆绑的方式,让村民种茶收益有了保障。什会村的47户贫困户,以前人均年收入仅有1200元,妙自然茶业公司引进“紫娟”茶以来,村民收入增加了。以符莲娟为例,2016年通过茶叶种植、土地出让、农副产品出售、劳务输出等年收入超过5000元。
发展特色产业
经过3年努力,妙自然系列茶叶产品悄然出现在旅游特产展柜和高星级酒店中,茶园建设不仅带动村民致富,也吸引了不少住在五指山及周边的“候鸟一族”前来采茶、买茶、游玩。
早春二月时节,五指山的茶叶已经可以采摘,基地里的茶农们穿着黎族盛装,唱着茶歌在林间采茶,让人深感“茶不醉人人自醉”。
来自新疆的“候鸟”老人李建表示,新疆刚刚下了一场大雪,海南已经春意盎然,都可以采茶了。“这在以前从来没有想过,呼吸这么干净的空气,爬爬茶山,听听黎歌,再买些早春茶,别提有多惬意。”
由于纬度较低、气候炎热,海南有着产茶早、茶季长的优势,几乎全年都可产茶。2015年11月,五指山红茶通过了中国农业部颁发的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产品证书。“近年来,五指山市政府紧抓生态环境、自然气候等优势条件,大力发展特色茶产业。”五指山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黄星表示,五指山市一方面推动茶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另一方面把茶产业发展与扶贫开发相结合,将其作为农民脱贫致富的新路子。五指山妙自然茶园基地便是其中一个典型代表。
推进茶旅融合
“茶产业和旅游业是关联性极强的两大产业,茶产业赋予了旅游业新的内涵,旅游业则助推了茶产业更新升级。推进茶旅融合,契合旅游产业综合带动力强和茶产业跨一、二、三产业的行业特点,既是茶资源、茶产品综合利用的新方式,也是备受欢迎的旅游新业态。”海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开发处处长李勇说。
李勇认为,茶旅融合不是两个产业的简单结合,而是以茶为主题、以茶基地为载体、以旅游为内容、以市场为动力,将茶园建成旅游景区,将茶产品开发成旅游产品,将茶文化打造成旅游品牌,实现茶旅文化一体化、茶旅品牌一体化、茶旅产品一体化。“什会村妙自然茶园基地很好地将二者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独特的旅游品牌。”
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副所长江用文看来:“茶叶是有文化底蕴的产品,海南如果发展好茶文化旅游,将使茶叶增效、茶农增收。而茶叶作为旅游商品,在满足本地消费的同时,也将走出海南迈向全国。”
海南省旅游发展研究会会长王健生认为,将“茶”与“旅”结合起来融合发展,依托海南一年数千万人次的游客大市场,不仅能将海南茶打造为地方高端旅游商品,还能促进茶产业广阔发展。
李勇介绍,到2018年年底,海南通过重点扶持45个旅游扶贫村和其他特色村镇发展旅游业,将带动10万以上贫困人口增收脱贫。海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将在全省进行重点宣传推广茶旅融合扶贫模式,打造更多像妙自然茶园基地这样,公司参与、特色产业与旅游融合发展,带动百姓脱贫致富的产业扶贫模式;打响“中国第一早春茶”品牌,将海南茶打造为地方高端旅游商品,提升我国茶叶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让更多爱茶者和游客能以“在海南喝到好茶、买到好茶”为荣。
作者:中国旅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