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福建的大红袍、铁观音,四川的竹叶青和河南的信阳毛尖,贵州省也应该有一个公众品牌,合全省42个茶叶生产县之力打造我们的‘绿宝石’!”在谈到贵州省茶产业的三年提升计划时,湄潭县县委书记魏在平激动地说道。在他看来,合力打造贵州茶品牌,是发展贵州茶产业的最好方式和绝佳机遇。
以茶带动经济 实现全县跨越式发展
2月23日,在“多彩贵州绿茶好——‘绿宝石’发现之旅”的行进中,记者来到素有“贵州第一茶县”之称的湄潭。这个看似“柔媚”,却充满风情的“云贵小江南”拥有贵州茶叶最强大的力量。“48万亩茶园”、“3万吨茶叶产量”、“30亿茶产值”、“407家茶企业”……这些数据早已确立了其在贵州茶产业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直以来,茶产业是湄潭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依靠茶叶,湄潭40余万农民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种茶叶种种出家家户户的新房子,出新农村的发展。”这是湄潭农民的心声。2013年,农民人均收入7900元,而茶叶收入就占到一半左右。
依靠茶产业,湄潭的经济得以提升,不仅拉动了旅游,带动了当地就业,湄潭的整体形象得到了改善,现在,湄潭茶产业愈发显现出更大的潜力。
在2013年召开的茶产业发展大会上,湄潭提出,要在十二五末,努力实现湄潭“实施六四五六大战略,建设两地三区十强县”的具体发展目标。魏在平介绍,“六”是指实现六十万亩茶园,力争成为全国数一数二的茶园;“四”是产量增至四万吨;“五”是茶叶产值达到五十个亿;“六”是农民人均收入达到六千块。“两地”,是红绿茶生产基地和茶旅一体化目的地;“三区”指茶叶高效示范试验区、茶叶综合利用示范区、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而最后一项“全国茶叶十强县”已于2013年实现。
在具体目标和方向的指引下,湄潭的茶产业发展正在迸发出源源不断的活力和动力。
茶产业链:实现茶的综合利用
“茶叶周身都是宝,我们除了生产出好的茶叶,也在不断延伸茶产业链,实现茶资源的综合利用。”魏在平介绍,湄潭目前已经研发出茶多酚食品、饮品和药品、茶叶籽油、茶皂素、茶叶花和茶工艺品等周边产品。
“以前,我们把除了茶叶之外的其他部分当做废物扔掉,没有深入挖掘出茶树更多的优点。”如今,茶叶“身体”的各个部位都受到了重视,其中的天然成分被用来制成相关产品,特别是洗洁用品和日用化妆品,以其天然洁净的特点,代替了化工类产品。
目前,湄潭在茶的综合利用的道路上,走在了全国前列。
茶文化:以“史”为马 带动茶产业迅猛发展
“要看,有茶园、茶海风景;要喝,有红绿好茶;要赏,还有丰富的茶文化和茶习俗,”湄潭的茶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最早可追溯到盛唐时期。
对湄潭茶叶的记载,要从公元770年开始说起。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对当时的夷州,也就是现在的湄潭一带的茶叶大加赞赏。明清两代,“眉尖茶”作为圣品用于进贡朝廷。抗日战争最激烈的时候,国民政府为了增加出口,坚持抗战,委托张天福老先生来到湄潭,选定了民国中央实验茶场的地址,同当时搬迁到湄潭继续办学的浙江大学互相合作,开辟了中国近代茶研究、生产的历史。建国以后,民国政府建立了贵州省茶科所、国营湄潭茶场,生产的茶叶先后出口到苏联、欧洲、东南亚等地。带动了整个贵州茶叶的发展。
在历史不断的演进中,湄潭茶叶奠定了其重要的历史文化地位。可以说,湄人对茶文化十分敬仰,对茶文化的挖掘和保存也是相当完善的。
如今,湄潭建起了国内唯一的茶文化博物馆、茶工业博物馆、茶水利博物馆和中央实验茶场博物馆。据介绍,湄潭目前正在同时建12个以上的茶博物馆和茶文化机构,到2014年年底,全部可以投入使用。这些茶文化博物馆将大力推动整个贵州,乃至中国的茶文化发展,为茶文化的构建提供更加具体的文化模板。
“茶的三年提升计划,正当其时,站位高远,相信会对贵州茶叶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推进作用。”魏在平信心满满的表示,除了全力配合全省打造“一红一绿”,湄潭还将坚持把具有悠久历史和市场价值的湄潭本土优质茶叶“湄潭翠芽”做大做强。